小說《三國演義》與正史《三國誌》中反差最巨大的人物恐怕就是趙雲了。主要是羅老爺子小說的精彩程度實在是高,從出場時的白馬銀槍,到亂軍之中救公孫瓚,再到長阪坡七進七出,到了晚年北伐依舊上演一對四的好戲,真不愧是蕩氣迴腸。
不過小說終歸是小說,在正史《三國誌》中,《趙雲傳》寥寥數語,故今人常稱其為劉備御林軍頭目,保安隊長趙子龍是也。陳壽的惜字如金的確是對一部分讀者起到了誤導,那個一千八百年前趙雲的真實形象,也應該有所定論了。
由於蜀國不設史官,加之陳壽又以魏國為正統撰寫。相比於魏國將領動不動就消滅山賊的詳細記載,蜀國武將傳記的簡潔程度,可以說是到了縮寫的最高水平。但同時也提供了極高的可信度。《三國誌》中,趙雲正式出場,是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荊州,趙雲領桂陽太守,僅此一個太守身份,恐怕就不是保安隊長能擔任的吧。
有人說趙雲出身卑微,得不到劉備的重用。其實不然,《三國誌》中記載「先主與雲同床眠臥」,這可是關張才有的待遇,到劉備入蜀時,趙雲、張飛、諸葛亮三人兵分三路,順江而上,趙雲率軍攻下江陽、犍為兩郡,也稱得上是奪取益州的大功臣了。
整個漢中之戰是蜀漢政權的巔峰,同時也是趙雲軍事生涯的巔峰。黃忠斬殺夏侯淵後,曹操親自提大軍來漢中,其子曹彰星夜兼程率援軍在後,劉備和曹操陷入對峙狀態。此時又是趙雲,先是提軍救出劫糧被圍的黃忠,待曹軍追至大營,他下令營門打開,偃旗息鼓。曹軍懷疑趙雲設有伏兵,引軍退走,趙雲趁機反擊,曹軍驚駭,自相踐踏,死傷極多。
劉備親自來到趙雲大營,感歎「子龍一身都是膽」,《三國誌》稱為漢水之戰,這成為劉備本人對曹操的最後勝利。經此失利,曹操最終撤軍退走,南宋朱熹更是在撰寫《資治通鑒綱目》時記載:「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劉備將趙雲擊其軍,敗之。」試問一個保安隊長,在兩軍主力對決前,能有如此大的自主權?
之後蜀漢政權走上了下坡路,張飛遇害後,趙雲接替張飛,督軍江州,可見趙雲此時與張飛地位無異。劉備伐吳失敗後不久去世,劉禪繼位,任命趙雲為鎮東將軍,蜀漢自此進入諸葛亮時代。
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率軍北伐,命令趙雲率軍出漢中,佔據箕谷,疑惑魏軍曹真。這個任務幾乎關係到北伐能否成功,一旦趙雲成功攔住魏軍主力,那麼諸葛亮出祁山的難度將大大減小。果然,趙雲成功吸引住了曹真,魏國隴西三郡沒想到諸葛亮主力竟然已經出祁山,皆望風而降。後《三國誌》記載趙雲在箕谷失利,不過軍隊沒有很大的損失,而且一直控制著箕谷。也想不明白陳壽這個失利到底是哪裡失利了,隨著魏國方面知道諸葛亮主力已出現在隴西,趙雲也順利完成了這次北伐的任務。試想,如果趙雲在箕谷沒能抵住曹真,魏軍主力直接南下,進攻防禦空虛的漢中,那不但諸葛亮危矣,蜀漢恐怕都要遭受滅頂之災。當時能領此任務的,恐怕非兩朝老將趙雲莫屬了。
可惜時不待蜀漢,公元229年,趙雲病逝,縱觀其一生的軍事生涯,可謂一個「穩」字。至於其建議劉備先魏後吳,多次拒絕諸葛亮賞賜的行為,更是流傳千古。一個政治和軍事上,皆堪稱完人的將領,真的是無愧於《三國演義》對其的神話。
陳壽在撰寫《三國誌》時,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按照去世的先後順序合傳,並稱「關張馬黃趙」,五人共同的評價是都被比作「國之爪牙」,同時代的陳壽,已經留下了有如此客觀的評價,那我們當代人,是否應該自有斷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