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法正不死 蜀國輪不到諸葛亮掌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龐統、法正不死 蜀國輪不到諸葛亮掌權?

劉備手下可以稱得上名字的文臣便只有諸葛亮,龐統,法正三位,諸葛亮在以往的形象中是足智多謀,料事如神,而龐統也是一般,只是死得較早,沒有諸葛亮那麼出彩,而法正其人,一般人的印象可能不深,但是在蜀國的歷史中,法正也是重臣一名。諸葛亮的事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裡也不多說。龐統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劉備領了荊州牧之後,龐統來投,卻只讓他做了個縣令,後來還被免官,魯肅和諸葛亮為他說了好話之後,劉備才肯真正地認識這位才士,讓他和諸葛亮一樣做了軍師中郎將,並且隨劉備入蜀,中途中箭而死,死時36歲。法正一開始在劉璋手下做事,後來去出使和劉備交好,見了劉備之後為劉備的英雄之氣所折服,轉而為劉備做事,裡應外合幫助劉備奪取益州,後來作為謀士參謀幫劉備打下漢中,功勳卓越。

自從《品三國》之後,諸葛亮從很多人心中都走下神壇,變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忠心老臣,甚至於很多人質疑諸葛亮的能力,認為龐統,法正都比諸葛亮要強,而且如果他倆不死,劉備在托孤之時的大臣可能就不會是諸葛亮,蜀國後期的掌政之人也就不會是諸葛亮!果真如此?

一,分析一下三位能臣的職位,功績,能力以及其各自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1,如果我們僅僅以結果來看三位的影響,那麼諸葛亮毫無疑問是第一位的,諸葛亮幫劉備謀分天下,而後又經營蜀國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份堅持和忠誠是無可否認的;而法正以其謀益州,漢中,為劉備征戰出謀劃策,功勞也是非常的大,應該排在第二位;龐統為劉備打消取益州的疑慮,並多次獻良策取益州,是幫助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一謀臣,但是中途意外而死,便不能與前兩位相比了,所以龐統只能排在第三位。按照結果來排的話,只能說諸葛亮佔了活得久的優勢,並不能說明能力,也不能說明他在劉備心中的就是第一文臣。

2,從能力上來分析三位,諸葛亮善治理,治政治軍都是一流,並且能夠依據形勢,制定相應的政策。入蜀前劉璋太過氾濫的仁政,使得益州雖然和平穩定,但人人不感劉璋仁德之恩,反覺其闇弱,投降劉備的人很多,歡迎劉備的人也很多,所以入蜀後諸葛亮制定相對嚴苛的刑罰制度,目的就是要益州的官僚士民都有約束標準,不能像之前那般散漫。諸葛亮治軍也是嚴明有法度,治下的軍隊整齊嚴明,紀律性很強,斬馬謖一事諸葛亮不庇親信,軍紀肅然。所以,諸葛亮在管理上是一位天才,其軍事能力也是很強,前面的文章也有分析,但是並沒有真正地施展開來;而龐統其能力較孔明而言略有不同,龐統善謀略,龐統為劉備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開劉備入蜀的疑慮,劉備怕取了益州會失信於天下,龐統就說了:「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

   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雖然這有點強詞奪理,但是劉備還真聽從了龐統的勸說,當時入蜀是大勢所趨,但是孔明等人都沒有能為劉備解開這個心結,龐統做到了,所以龐統對劉備心裡的想法抓得很準,這也與他之前喜歡評價別人相呼應,識人能力強。而後入蜀,龐統曾勸劉備在宴會之時拿下劉璋,這樣益州就輕而易舉地拿下,不用興刀兵之苦,劉備感覺這樣不符合他之前樹立的形象,因此拒絕,後來龐統又連獻上中下三策以取益州,劉備納其中策,終降服劉璋。龐統在歷史上的形象比諸葛亮應該更有謀略,比諸葛亮性格也灑脫活潑一點;法正則是龐統之後,劉備的參謀長,法正在取益州時,幫劉備輔助性地出謀劃策,而且給劉璋寫了一封勸降信,一定程度上幫助劉備和平地解決了衝突。龐統死後,法正成了主要謀臣,勸說劉備抓住時機,拿下漢中,並作為臨陣軍師,謀略得當。從能力上來分析,三人各有千秋,不分上下。但是我個人認為,龐統,法正善於奇謀,這種在戰爭時期是很有用的,但是對於國家來說,更多地是整體的協調,諸葛亮為大才,龐統諸葛亮為偏才。

3,從職位上來看,諸葛亮在荊州時和龐統是正副軍師中郎將,所以諸葛亮一直在龐統之上。進益州之後,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屬左將軍府事,而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從這裡表面上看,法正好像官職多一點,軍師將軍和揚武將軍都是屬於雜號將軍,沒有比較性,蜀郡太守,這一個職位是益州地區的最高長官,而諸葛亮雖然沒有名義上的官職,但是有個屬左將軍府事的職務,這個職務表面上沒有官階,但是實際上左將軍府中的大小事務都是諸葛亮來處理,這個可就大了,也就是說劉備如果出征在外,益荊二州諸葛亮才是實際的最高長官。而且《三國誌》法正傳中有一段記載: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有人打法正的小報告,是跟誰打的,是跟諸葛亮打的,也就是說法正當時功勞權力很大,有點肆意妄為了,引起很多人不滿,別人想到能打壓法正的,也只有諸葛亮了,而諸葛亮選擇的是寬容大度,也有人說是忌憚法正,法正此時是劉備跟前的紅人,雖然諸葛亮地位很高,但是也不能與法正爭鋒。但是至少在職位上,諸葛亮是在法正之上的。從職位來比,諸葛亮第一,法正次之,龐統居末。

所以從以上幾點分析之後,我們發現,龐統法正與諸葛亮的地位來說還是沒法比,若龐統法正能和諸葛亮一樣一直活那麼久,龐統或許能和諸葛亮並駕齊驅,而法正最多就是得寵,對於蜀國的重要性來說,法正比不上諸葛亮、龐統。

二,為什麼會有人說法正,龐統不死會超過諸葛亮?

說法正比諸葛亮強的,無非是因為以下兩點原因:一是法正劉備活著時候唯一見謚的人,二是諸葛亮曾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兩點體現出什麼?1.在劉備生前受寵2.說話有用3.軍事謀略甚高。但是這幾點不能體現法正的能力和地位在諸葛亮之上,首先,這句話是諸葛亮說的,諸葛亮不可能表達自己不如法正這個意思,而是表達在勸諫劉備的方面,法正更有話語權,第二,諸葛亮說法正也許可以勸得住,即使勸不住,也可以出謀劃策,不至於傾危,但是這只能說明諸葛亮知道法正的話對劉備管用,而不是法正有多高明,另外法正謀略甚高,也許可以幫助劉備化險為夷!諸葛亮並不是說法正活著就一定勸得住,就一定能幫劉備贏得東征。也是無奈之下的歎息而已!而說龐統比諸葛亮強的,恐怕就在於諸葛亮介紹龐統的時候說龐統之才十倍於己了吧,除了這句話,從別的地方說比諸葛亮強的,都是猜想而已。如果這句話當真那就是小孩子了。

三,若法正,龐統在世,劉備會托孤給誰?

實際歷史上劉備托孤給的是諸葛亮,李嚴。那麼要是法正龐統不死,還會有諸葛亮李嚴什麼事嗎?我認為,諸葛亮是全才,執政領軍樣樣精通,然而法正龐統相比於諸葛亮,治政的才能則毫無顯露,龐統不能說沒有,因為諸葛亮和魯肅說他非百里之才,那意思就是千里萬里之才,那麼說明龐統也是有治政能力的,但是由於其半途夭折,我們不好判斷,而法正最凸顯地莫過於其奇計,連諸葛亮也佩服他的想法,不過不能曲解其中的意思,不是諸葛亮不善奇計,而是法正造詣更高,諸葛亮既然能和法正探討這些,那麼如果諸葛亮一竅不通還探討個什麼?而且諸葛亮的胸懷博大,處事謹慎,看的是蜀國的大局,他可以不在意法正一些事情上犯的錯誤,這是宰相之度,而法正卻會為自己的私人恩怨,與人報復,引得旁人不滿,這說明法正並不像諸葛亮那樣會協調整個朝局的關係,而且氣量狹小,怎能獨自擔當蜀國大業。龐統的地位,也沒有想像的那麼高,龐統和諸葛亮之前就相識,而且兩人並駕齊驅,時人認為是能力相當,來到劉備這裡,龐統一直都是副於諸葛亮,所以龐統如果不死,反而地位有威脅的是法正,而不是諸葛亮,諸葛亮一直抓著政治,而龐統生前一直擔任的是軍事參謀,如果龐統不死,謀主應該是龐統,法正最多是個副謀主,之後的漢中之戰的功勞可能會歸於龐統名下,那麼法正又何來的受寵如此。所以三人若長久一般,托孤主臣必定還是諸葛亮,而副臣則看劉備是怎麼考慮的了,若是一內一外,則必為龐統,若一荊一益,則必為法正。也許劉備會托給很多人,也說不定。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