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進京以後,不久升任為太尉,掌握了漢朝廷軍事大權。於是,他把少帝劉辯廢為弘農王,不久又將他和何太后殺死,立了漢靈帝的小兒子劉協為皇帝,這就是漢獻帝劉協。董卓升任為相國,被封為郿侯,一切軍政大權全部集於一身。董卓敢於廢立皇帝,其他就沒有什麼壞事是他不敢幹的了。殺戮平民冒充軍功,縱容將士搶奪民女人妻,淫亂宮室,殺降、濫施酷刑以及把錢幣鑄小,以至於引起物價飛漲,民怨沸騰。如果這一切對於一個篡逆之賊,形同土匪的軍閥來說都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話,那麼,這個貴為相國、太師的人竟然還是個盜墓賊,這就有點兒讓人吃驚了!沒錯,這個董相國董太師就是個盜墓賊。
董卓是率領著軍隊來到洛陽城的。本來,漢靈帝死後,宦官把持了朝政,大將軍何進策劃殺掉宦官,但少帝的母親何太后不同意這樣做。何進一意孤行,就把董卓等人招來,想利用這些人來逼迫太后,董卓就是這樣堂而皇之的來到了京城。董卓還沒有來到的時候,何進已經被宦官殺掉,宦官段珪等人劫持皇帝到了小平津,董卓率領軍隊趕到北邙,將少帝迎接入宮。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被部下所殺,何進、何苗的軍隊都被董卓收編,董卓又收買呂布殺掉丁原,吞併了他的軍隊,京都所有的軍隊都歸了董卓,軍權也自然落入董卓一人之手。
廢了少帝后,董卓升任為相國,國家的武器庫,戎衣鎧甲以及皇室的珍寶都歸董卓所有。本來,對於一個想當皇帝的人來說,這時候有了一切,剩下的事情應該是收攏人心,但董卓不但不這樣做,反而縱容軍隊濫殺無辜,真可謂是倒行逆施,多行不義。在百姓節日祭祀聚集的時候,董卓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抓起來,搶奪了他們的財物,用他們的牛車載著準備回城。董卓把男人們的頭顱砍下來,繫在車轅和車軸上,車連車地向洛陽城歸來,還說是進攻敵人獲得大勝,高喊著口號進城。軍隊到了城門,就把那些頭顱焚燒,還把擄掠來的婦女給士兵當婢女和小妾。
這樣的暴虐行為,必定會引起人們的仇視,也必定會引起人民的反抗。於是,地方州郡長官就利用人們的怨憤情緒起兵反抗董卓,而這些人當中很多都是董卓自己任命的。比如說那個盟主袁紹,就是董卓任命的渤海太守。只是由於這些人多懷私心,人人都想保存實力,擁兵自重,而沒有形成合力共同打擊董卓,才讓董卓僥倖得免。但是,儘管這些人各懷鬼胎,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以討伐董卓為號召。董卓知道,說不定有一天,哪一個諸侯有了勢力,仍然會拿他董卓說事,進攻洛陽。董卓感到了時時的威脅,再加上壞事做多了,總害怕人家來殺他,所以心裡始終恐懼不安,就決定遷都長安。
董卓這個人,他不把壞事做盡做絕恐怕就不是他董卓了,在他離開洛陽時,不但燒了洛陽的宮殿,還盜墳掘墓,把陵墓中的珍寶都盜挖出來。董卓就這樣離開了洛陽,去長安繼續他的罪惡。
一個堂堂的相國掘墳盜墓,是不是夠奇葩的啦!
春秋時期伍子胥掘了楚平王的墓,是為了報仇,畢竟,父親和哥哥都被這個楚王毫無道理地殺掉。儘管如此,後來的人還是要罵他一個「鞭屍賊」,即便是有人要維護伍子胥,也只能說他根本就沒有幹過這件事情。
戰國時期燕國的騎劫代替樂毅為伐齊主將,為了打擊齊國人的意志,他將即墨城外齊國人的墳墓掘開,結果是被田單利用,即墨城裡的人反而是團結一心,同仇敵愾,堅決要求出戰。騎劫也因此付出了慘重代價,自己在混戰中被殺,樂毅所得齊國七十二城迅速丟失,燕國從此衰落。
楚漢之爭,劉邦說項羽掘了秦始皇的墓,目的就是為了詆毀項羽,那意思是說,你看項羽這個人有多壞,連人家的墳墓都要挖掘!大家當時打得旗號就是反秦,把秦始皇定性為暴君,是必須打倒的對象,就是這樣一個人,墳墓也是不能挖掘的。事後證明項羽並沒有那樣做,但劉邦的目的卻達到了。
古人的墳墓是動不得的,這是一種觀念,也是一種共同遵守的規則,它反映的是古人對先人的崇敬!讓入土者安寧,這是大孝,也是一種共同遵守的秩序。要不然,為什麼生人會有滅族之罪而刑律沒有對死者的毀墓之條?反過來,盜墳掘墓卻是大罪。董卓這樣做,與其說是挖人家的墳,倒不如說是掘自己的墓。
董卓到了長安後,權力排場更大了,但他的死期也同樣臨近了。他為自己修建了一座郿塢城,城牆和長安一樣高,還存放了三十年的糧食,說是篡逆成功了(當皇帝),就統治天下,不成功,就住進郿塢安享晚年。可是他不知道,天已怒,人怨重,一座郿塢城又怎能救得了他!董卓讓呂布殺掉舊主子丁原,收編了他的軍隊,控制了大權,王允又收買了呂布,呂佈一個人就把他殺掉了。
呂布殺董卓,主簿田景奔向董卓的屍體,呂布又殺掉田景。包括田景,呂布一共殺掉三個人。可見,董卓已經成了獨夫民賊。假如董卓能有點兒人味,那些護衛親兵又怎能不盡責去保護他?正因為董卓壞事做盡,所以他死後,長安人才會相互慶賀。
一個相國竟然還是個盜墓賊,這事兒的確是夠奇葩的了,但看看董卓的所作所為,如果再往深裡想想,卻又是一點兒也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