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三國。
公元220年曹操還師洛陽後不久便一病不起,病逝洛陽,魏王世子曹丕聽聞父親逝世的消息後趕忙從鄴城前往洛陽繼承曹操的丞相之位和魏王之位。此時曹丕稱帝的時機已經成熟了,他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夏侯惇為大將軍,培養了自己的政治勢力,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做完這一切後曹丕順勢就逼漢獻帝劉協禪位於自己,東漢滅亡。可為何實力最強的曹魏卻是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呢?主要還是因為魏國的士族勢力太強大了。
早在曹丕未登基之前,他就確立了九品中正制,讓士族的人為官,緩和曹氏與士族之間的矛盾,獲取士族對曹氏的支持,這是在為自己登基稱帝做準備。曹丕吸取東漢滅亡的教訓,廢除了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此舉是為了禁止宦官干政和宦人為官。在曹丕登基後,他將權力收歸中央並獨攬大權,將中書省的官員改為士族充任,削弱了藩王的權力,並經常更改藩王的封地,讓其無法形成自己穩定的勢力。曹丕這一連串舉措都是為了防止東漢末年宦官亂轉政的現象出現,但是他卻忽視了士族的勢力越來越大。
曹魏政權消亡的如此之快與士族權力過大有很大關係。士族興起於兩漢之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巔峰。然而士族強大,就意味著不會有穩定的王朝,事實也是如此,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以來第一次大分裂大動盪時期,短短三百多年,就有三十幾個大小王朝更替,數十個帝王出現,要知道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才不到五百個皇帝。這一分裂時期平均下來幾乎就是四年多換一個皇帝,政局十分不穩定。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士族成了國家的貴族,擁有大量的人口和土地,隨著時間的積累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自然不希望頭上還有個強大的中央政府,只有中央實力弱了,這些士族才能有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曹丕與曹叡選擇於士族合作的同時,就注定了曹魏政權不會長久。
在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後,魏國的統治權力就逐步被士族壟斷,因為當官的都是士族,平民百姓沒有出頭之日,這樣一來士族力量不斷壯大,皇室宗親實力衰弱,朝代更替也就更加頻繁了。所以說隋文帝是個偉大的皇帝,不僅僅是因為他結束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最長的分裂時期,更是因為他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為寒門學子提供出路,為國家培養人才,將中國封建社會推向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