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表》之後,為何大臣們都反對諸葛亮北伐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出師表》之後,為何大臣們都反對諸葛亮北伐呢?

很多人都知道,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之後就進駐在漢中,揮師北伐,可曾想,這次出兵北伐未能成功。當諸葛亮再次北伐時,卻遭到很多蜀漢官員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樣興師動眾的北伐,不是復興漢室的上策,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因此,在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再次向後主上奏,通過了雄辯的論證,解釋蜀漢和曹魏的勢不兩立,著重說明北伐的意義所在。這就是和《出師表》一樣名傳後世的《後出師表》。

在《後出師表》中,先從先主,也就是劉備的角度講述:當初劉備時是在曹丕廢除漢獻帝劉協帝位時,晉陞帝位,這樣方便不承認曹魏的正統,並且發誓蜀漢與魏勢不兩立,以復興漢室為目標。自從先帝開始就以北伐興復漢室為志向,那麼當今聖上和眾位大臣怎麼能反對北伐呢?眾所周知,當前是敵強我弱,但是不出兵討伐曹賊,統一大業就會失敗,與其在坐等失敗,還不如主動出兵討伐他們,這就是先帝毫不猶豫地把討伐曹賊的重任交給我的原因。

第二部分就是諸葛亮為了統一的大業,已經做出了很多的準備,比如在出兵北伐之前,為了保證後方安穩,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邊遠荒涼之地,平定南中的叛亂;「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現在曹魏一邊忙著往江東調兵提防東吳,一邊在關中又忙於本命,兵法上認為最好的時機就是趁著敵人疲勞的時候進攻。

第三部分就是闡述出兵北伐的重要性:

1、漢高祖的英明以及他的謀臣知識淵博、計謀深遠,卻是歷經艱險之後才能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劉禪自然是不能喝劉邦相比,諸葛亮也自認為自己不能和張良、陳平相比。那麼蜀漢就不能和曹魏打持久戰,如果這樣,一旦曹魏騰出手來,那麼蜀漢就遭到毀滅之災;

2、劉繇和王朗兩個人,佔據著一州、一郡,卻沒有居安思危,遲遲沒有出戰,看著東吳一天天的壯大,最終被東吳一戰吞併。如今,蜀漢也是佔據益州【漢朝十三州之一】更應該居安思危;

3、曹操的膽識、謀略和智慧,是遠遠超出常人。即使這樣,曹操也曾被困與南陽,在烏巢遇險,在祁山遭難,在黎陽被逼,在北山幾乎戰敗,在潼關險些戰死,經歷了那麼多的危難之後才統一北方。所以,不經歷危難怎麼能夠平定天下呢;

4、先帝劉備曾經稱讚曹操的才能,但是曹操也有很多的失敗的經歷,如:五次攻打昌霸卻攻不下、四次從巢湖進擊吳軍而不能獲勝等等。所以,怎麼可能保證每戰必勝呢;

5、從出兵北伐才一年多,就失去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曲長、屯將這一級官佐七十餘人,還損失了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精銳一千餘人。這些精兵良將,都是在過去幾十年的征戰中培養起來的,若是再等幾年,這些精兵良將老的老、死的死,那時候還有什麼人可以去對付敵人呢;

6、蜀漢在百姓貧困、軍隊疲憊的時候,北伐和防守所要付出的勞力和費用是一樣的。那為什麼不趁著這個好機會出征,要防守和敵人打持久戰呢?

整篇《後出師表》重在說理,從各個方面來闡述北伐的重要性,體現了諸葛亮作為蜀漢的第二把手,所具有的高瞻遠矚、洞悉時局和軍事戰略的才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