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臥龍先生,諸葛亮感其誠心,最終相見,在茅廬中與劉備談三國局勢,最後選擇跟隨劉備,奉其為主,鞠躬盡瘁。
當時的劉備,雖然已有一定勢力,但是和孫權曹操比起來,不過了了,說是被誠心打動,那是《三國演義》的故事化戲劇化,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在局勢下做出的最適合他的選擇。
諸葛亮是個極其厲害的謀臣,但是謀臣,需要遇上一位能夠讓他發揮全部才能,而不需要顧忌上下級關係的主子,曹操疑心太重,孫權格局太小,而劉備,只要有了諸葛亮這個謀士參謀,就要全心全意仰仗他。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所圖甚大,眼界甚高,他要將一個尚不強大的勢力發展壯大,他想做的,是東漢末年的管仲之流。
謀士參謀選擇主子,先看主子想要的治國方略,劉備從一開始,表面功夫一流,不論是投靠哪一方,都站在道德制高點,沒有留下被人說道的地方。
劉備起兵的名義,也是打著恢復漢室的借口,他的治國理念或許並沒有多大優勢,但顯然不是以暴制暴,強權政策,相比曹操和孫權的治國理念,劉備是符合諸葛亮的要求的,但那也只不過到了及格線。
劉備的加分項,在於他的性格,還有知人善用,禮賢下士。
劉備是個聰明人,他很會籠絡人心,關羽和張飛,草莽結義,便跟隨了他一生。劉備的性格是並非是純粹的光明磊落,他該低頭時會低頭,該抬頭時會抬頭,很會順勢而為,劉備的城府很深,曹操煮酒論英雄,劉備都是喜怒不形於色的樣子。在沒有諸葛亮之前,他算得上是顛沛的,彎路走了很多,但是他對於自己想法始終堅定不移,失敗那麼多次,還是始終堅持,堅韌不拔,屢敗屢戰,這些都是他性格上的優點。
而劉備的知人善用,禮賢下士,劉備是做的最好的,曹操識才,卻沒有劉備愛才,他手下的大將,都是他籠絡下來的,不論何時,他都會重用手底下的人才,三顧茅廬求一人才的主子,並不多見,何況態度謙遜,卻也不低賤,不卑不亢。
在群雄相爭的時候,劉備從未殺過大臣,在因為趙子龍救阿斗遭遇危險的時候,劉備氣得要摔死阿斗,不論是真是假,哪怕是做戲,也是做到極致了,對下屬能這樣看重,是曹操和孫權怎麼都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