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荀彧和曹操,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荀彧作為曹操手下的得力謀士參謀,荀彧最後為什麼會被曹操賜死?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不是很好嗎?兩人的小船為何說翻就翻?
伴君如伴虎,君臣關係再好,在涉及切身利益的時候,所謂的交情也就成了犧牲品。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曹操和荀彧就是一個例子。
三國時期,曹操一度雄踞北方。由於赤壁之戰當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格局。
在他們當中,曹操的謀臣武將可謂實力最強,武有許褚,張遼、夏侯淵等等,文有郭嘉、賈詡等,其中有這樣一位謀士參謀頗具談資,可以說,他是曹操手下最牛的謀士參謀,然而最終卻被曹操親手逼死,而他的兒子幫助司馬家謀取了曹操的江山,這個人就是荀彧。
01王佐之才
縱觀曹操手下的謀士參謀,其實大多數都是出身於穎川書院。像是郭嘉,戲志才等人其實都是出身與此,荀彧其實也並不例外,這些人其實之間的關係都是多年的同窗。
荀彧所在的家族其實也並非泛泛,其父親荀緄曾任濟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穎川荀家也是當地知名的世家大族,所以荀彧能夠讀書識字,腹中有經綸,而這也為荀彧後來在曹操手下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荀彧在名聲上也得到了很高的評價,這與他的親事有著很大的關係,其妻子是中常侍唐衡的女兒,因此他身後並未被宦官勢力所針對。而荀彧也因為自己的才華,被南陽名士何顒稱之為「王佐之才」。
不過這位「王佐之才」的仕途之路其實並不一帆風順。
最早來說,荀彧其實想要進入東漢王朝當中為朝廷效力,但是在進入朝廷之後並未得到重用,被任命為守宮令,也就是幫助皇帝執掌筆墨的一個小官。但是隨著董卓霍亂朝綱,荀彧已經意識到,即便是處於中樞機構當中其實也沒有辦法匡扶漢室,於是選擇辭官回鄉。
縱觀荀彧在東漢朝廷任職的這一段時間,他的官位並不算高。不過其實這已經相當於是其父親能夠所運作的極限,畢竟荀彧的父親荀緄雖然是濟南相,但是當時來看這一個官位就相當於是濟南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雖然荀家在當地也算是望族,但是在對於中樞的影響力顯然是不夠的。
從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東漢朝廷的制度其實就是講求的一個裙帶政治。其中包括了舉孝廉等一系列舉措,並非後期我們所熟悉的科舉制度。像是我們熟知的四世三公的袁家,其實也就是這一舉措的受益者,畢竟當時來說舉孝廉以及推薦官員的權利其實已經是相當於被世家大族所把控,寒門如果想要出頭,只能是投靠在世家大族的門下。而像是荀彧所在的荀家,其地位不高不低,就容易陷入到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境地裡面。
02 屢屢建功
不過隨著荀彧在歷經艱難,終於投奔到曹老闆麾下之後,這種漢朝以來舉賢為親的桎梏被衝破了,就連帶著荀彧的官運似乎都變得好了起來。在得知荀彧來投奔自己之後,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
荀彧在曹操賬下做的事情有許多,像是平定呂布,勸曹操奉天子以討不臣,還有就是舉薦了郭嘉戲志才等一系列謀士參謀,為曹操搭建了自己的謀士參謀班底等。由此我們其實不難看出,荀彧無論是軍事,內政,或者是舉薦方面其實都有著很強的能力,雖然在三國時代當中,單論各項荀彧可能與最頂級的謀士參謀都有所不如,但是綜合能力絕對是名列前茅的。
同時,在荀彧為曹操效力期間,還幫助曹操解決掉了一件糟心事。當時來說,曹操的謀士參謀大都出身於世家大族,這些人因為飽讀詩書,因此較為懂禮節,知進退。在曹操面前也是畢恭畢敬的。
不過武將們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大多數都是從小跟曹操玩到大的發小或者是有著親戚關係,像是夏侯惇就是曹操的從弟,夏侯家與曹家的關係也一向親密。而曹仁,曹休等人更是曹操的本家,但是這些武將大多數都是粗人,因為年輕時候沒讀過什麼書,雖然打仗方面確實全都是一把好手,但是在禮節方面卻差的很多。
像是武將當中有點禮節的,還知道稱呼曹操為主公,但是有的就是粗人一個,對曹操是直呼其名。更有甚者直接就叫曹操的小名阿瞞,這也就使得曹操的心裡面很不是滋味。但是偏生這些武將又是出身於宗親勢力當中,幫曹操帶兵打仗,四處征戰可謂是勞苦功高,曹操也不忍心因為一些小事情就大加處罰,因此此事情一直就處於一種被擱置的狀態。
荀彧的到來成功幫助曹操解決了這一尷尬的境地,其實曹操一直就想要說去改變自己宗親武將的禮節問題,但是苦於無法下手。此時荀彧提出了制定禮法的請求,無疑是與曹操的心思相符合的,於是二人一拍即合,由曹操唱白臉,荀彧唱紅臉。雖然也遭遇了一些挫折,但是最終成功將荀彧制定的這一套禮法成功推廣了下去,自此以後曹操在開會的時候,再也沒聽見過其他人叫他的小名阿瞞。
這次推行禮法其實遠遠不止於改掉了稱謂這樣的簡單,其實也意味著曹操政治集團向正式化邁近了重要的一步。要知道對於一個新興的政治集團而言,如果內部關係無法理順,其實往往就會意味著矛盾的爆發,而荀彧推行禮法的行為,就將這一事態滅殺於萌芽狀態,保證了曹魏政權的穩定。
03被逼自殺
不過就算荀彧為曹操立下了許多功勞,但是一旦涉及到思想上不統一的問題,曹老闆可謂是毫不留情。荀彧雖然跟隨在曹老闆身邊出謀劃策,但是其骨子裡面的思想卻是忠君保皇那一套。也就是說,其實荀彧一直忠心的都是東漢朝廷,而非曹操。
其實這一點其實與《三國演義》當中的關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反觀曹操,其實最早來說曹操也曾經是一個忠君保皇的熱血青年,這一點其實與演義當中被抹黑之後的曹操並不一樣。不過人心都是會變,當曹操年歲大了以後,總該為自己的後代考慮一二。而縱觀史書當中,其實權臣的家族到了最後大都是沒什麼好下場的。此時的曹操於是才徹底黑化,轉而想要自立為王。
不過之前與曹操琴瑟和鳴,幫助曹操建功立業的荀彧可就不願意了。在荀彧看來,忠君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而曹操這種想要自立門戶的想法,在當時的荀彧看來顯然是不能夠被接受的。此時的荀彧面對曹操的舉動,決心勸諫曹操。於是他選擇直接向曹操諫言,但是此時的曹操決心稱王,拒絕了荀彧的建議,並對這位肱股之臣起了殺心。
根據《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最終曹操還是選擇對荀彧下手,逼死了自己的「張子房」。其實雙方之間的矛盾已經是鬧到了一個不能夠去調和的境地當中了,因為荀彧所講求的是「懷漢之恩」,所遵循的是忠君愛民的那一套。而曹操作為權臣,其實是希望將漢王朝取而代之的,這也就導致了荀彧最終的悲慘結局。畢竟跟自己的主公對著干很難說有一個好的結果。
04謀奪江山
曾經曹操的肱股之臣荀彧,就這樣被曹操自己親手逼死了。不過天道好輪迴,最終荀彧的後代幫助司馬家謀奪了曹家的江山,這位後代就是荀彧的第六個兒子荀顗。這位荀顗可不是一般人,是曹魏後期著名的才子。曾經指明了鍾會研究《易經》當中的錯誤,與司馬俊分辨仁孝問題,被傳為佳話。
權臣司馬懿對於這位荀彧的後代可謂是青眼有加,多次對於他的才華大加讚賞。而此時荀顗其實也已經倒向了司馬家,不再與曹魏的宗親親近。轉而與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與司馬師多有來往。
但是後來曹爽掌握了曹魏的權柄,對於朝中的官員多有打壓,曹爽曾經想要加害太常傅嘏,多虧荀顗加以營救,才使得他免除了災禍。不過隨著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將曹爽除去,司馬家的嚴冬也就隨之過去,此時的荀顗也成為了司馬家的重要盟友。
當時在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廢除曹芳之後,毋丘儉以及文欽不滿,發動了叛亂。最終在荀顗的輔佐之下,司馬家最終成功平定了叛亂。此時的司馬家終於穩定住了國內的動亂,可以享受政變成功的勝利果實了。
在論功行賞的過程當中,荀顗因為功績被封為尚書。後來進位司空,封為鄉爵。至此,荀彧的後代幫助司馬家謀取了曹魏的江山,不由得讓人感歎天理循環,報應不爽。
縱觀荀彧的一生,其實都在為曹魏而努力,而最終因為理念不合被曹操逼死。不過最終其兒子荀顗幫助是司馬家謀求了天下,也算是告慰了荀彧的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