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與趙普的雪夜對,誰的謀略更勝一籌?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的隆中對與趙普的雪夜對,誰的謀略更勝一籌?

東漢末年,諸葛亮提出了「隆中對」這一戰略遠景,北宋時期,趙普也提出了「雪夜對」這一策略,二者誰的謀略更高呢?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跟三國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東漢末年,欲興復漢室的劉備「三顧茅廬」去鄧縣隆中請「臥龍」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時,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當今天下的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根據地,再取益州,與曹魏、東吳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繼而再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隆中對」的主要思想是:北方是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江東是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而荊州之主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他是守不住這個地方的,這正是上天賜於將軍你的良機,將軍可先取荊州,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今成都),兩地相互呼應,外結孫權,待機而起,進取天下。這一設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諸葛亮的一番論述,讓劉備欣喜若狂,他喜不自禁地對關羽、張飛說:「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一樣。」

諸葛亮的戰略遠景,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的外交政策和軍事路線,描繪出了一個魏、蜀、吳鼎足三分之勢的藍圖,劉備後來基本上按照「隆中對」的策略,建立了蜀漢政權,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霸業。

但是,「隆中對」有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荊州距離益州有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定導致本來就兵力不足的劉備兵團,更加失去了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東吳的孫權偷襲得手後,「隆中對」的戰略構想也隨之化為泡影,可以說,劉備的蜀漢政權衰亡禍根亦在於「隆中對」。

即使如此,「隆中對」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仍然不失為一個輝煌的軍事戰略思想,具有典範價值。

無獨有偶,到了北宋初年,又有一個著名的「雪夜對」,這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和開國功臣、宰相趙普的雪夜對話。

公元960年,作為後周禁軍最高將領的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後「黃袍加身」,取代後周,自己稱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此時的宋朝,佔有的地盤也僅僅是原後周的地盤,也就是中原的一塊,其他的勢力還是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

當時,在宋朝的北邊,有強大的契丹遼國及遼國罩著的北漢政權(都城在今山西太原);南邊和西邊,也分佈著南唐、吳越、南漢、後蜀等較大的割據政權。此外,還有周行逢割據著今湖南,高保融割據著荊南。

在這些割據政權中,北漢依靠著契丹的支持,同宋朝為敵,南唐、吳越雖然與宋朝交好,但也保持著獨立的武裝;後漢和後蜀對宋朝也是採取著敵對的態度。

在這種情況下,趙匡胤雖然做了大宋的皇帝,但為了一統天下,每日也是憂心忡忡。

有一天晚上,雪花紛飛,萬籟俱寂,趙匡胤無心睡眠,他冒著大雪夜訪趙普。

趙普是誰?趙普就是那位著名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他可是當初發動「陳橋兵變」的主要謀士參謀,而且在趙匡胤稱帝后的第二年,又給趙匡胤出了一個「杯酒釋兵權」的計謀,讓趙匡胤安安穩穩的做起了皇帝。

趙普看到趙匡胤雪夜來訪,甚是驚奇,便詢問皇帝為什麼會冒雪前來?

趙匡胤歎著氣說:「吾睡不著,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來見卿。」

趙普一聽明白了,皇帝還是惦記著如何統一天下呢,趙普便問趙匡胤有什麼打算?

趙匡胤說:「吾欲收太原。」

趙普聽了,沉默了好長時間才回答說:「非臣所知也。」

趙匡胤一看趙普不支持自己的計劃,便問趙普的想法。

趙普說:「北漢雖小,但有遼國相助,攻打並不容易,即使僥倖攻下,也非好事,遼國和西北少數民族就會與聖上為敵,使聖上陷入長久的戰爭中。而南方的國家,既弱小,又富裕,攻取他們很容易,又能增強我們的勢力。等我們勢力強盛了,再揮軍北上,可一舉拿下北漢,收復失土,足以與遼國長期對抗了。」

趙匡胤聽後大喜,當晚,他們君臣二人定下了宋朝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先消滅南方各個割據勢力,積攢兵力、財力、物力後,再北上消滅北漢。

這個寒夜裡形成的思想,也就是後人所歸納的「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思想,這個思想也成為趙匡胤及繼位人宋太宗趙光義後來軍事行動的總體思想。

之後,宋朝統一天下的戰爭,基本是按照趙普「雪夜對」的戰略方針進行的,並完美實現既定的目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