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諸葛亮曾違抗劉備的重要命令,能說明他們有二心嗎?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和諸葛亮曾違抗劉備的重要命令,能說明他們有二心嗎?

對關羽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關雲長義薄雲天,諸葛亮忠昭日月,這是我們大家公認的事實,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在一代梟雄劉備眼裡,任何人都不可以百分之百的信任——丁原董卓要不是太相信呂布,也不會一個身首異處,另一個被做成了油燈。

曹操跟荀彧分道揚鑣,孫權跟張昭常鬧彆扭,屬下太過強大,主公寢食難安,尾大不掉的道理,任何一位梟雄都門兒清。三國正史記載的兩件事,也會讓劉備心生警覺:諸葛亮關羽都不太聽話,我該如何應對?

劉備脊背發涼,也不是毫無根據的瞎猜疑,因為關羽和諸葛亮確實曾經想過違抗劉備的重要命令,這不能不讓劉備心生疑慮:敢違抗我的命令,關羽諸葛亮是不是有了不臣之心?  諸葛亮為劉備集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是劉備活著的時候,卻很少讓諸葛亮帶兵,甚至也不讓他當前敵參謀長:入川之戰,劉備帶的是軍師中郎將龐統龐士元;漢中之戰,劉備帶的是蜀郡太守、揚武將軍法正法孝直;諸葛亮當年的工作,就是主管後勤,也就是《三國誌·卷三十五·諸葛亮傳》所說的「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備帶著法正在前線廝殺,漢中之戰足足打了一年,這時候諸葛亮做的一件事,會讓劉備十分不滿,而這件事並非小說虛構,而是記載於《三國誌·卷四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中的:「楊洪字季休,為蜀部從事。先主爭漢中,急書發兵,軍師將軍諸葛亮以問洪,洪曰:『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從楊洪那近乎質問的反駁中,我們能看出諸葛亮當時對發不發兵、什麼時候發兵、發多少兵都有些遲疑,所以才會去徵求楊洪的意見。

諸葛一生唯謹慎,這本來可能是個優點,但是在心急如焚的劉備眼裡,可就不是那麼回事兒了:我跟曹阿瞞打成了一鍋粥,望穿秋水等你發兵,你居然還跟別人私下商量,如果別人反對,你是不是就把我晾在漢中不管了——你有什麼權力找人討論我的命令?

讀者諸君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諸葛亮跟龐統一起受封軍師中郎將,取得成都之後,趙雲晉陞翊軍將軍(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很奇怪漢中之戰空營計殺退曹操後,趙雲並沒有得到任何升賞),諸葛亮晉陞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趙雲負責在前線保護劉備,諸葛亮負責看守大本營,都受到了劉備的完全信任。

當時曹魏與西蜀處於戰爭狀態,劉備的命令,應該在西蜀得到不折不扣地執行,而且應該是立刻、馬上照做,但是諸葛亮卻猶豫了,而且這次猶豫,不但被楊洪很不客氣地反駁,而且還被陳壽寫進了《三國誌》,要說劉備對此毫不知情,那顯然是不現實的。

劉備回到成都有沒有批評諸葛亮,這一點史料中查不到,但有一點讀者諸君都看到了:劉備稱帝,諸葛亮成了不封侯、不開府的丞相。

丞相必封侯,這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定下的規矩,封侯與開府,是一個類似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諸葛亮不得封侯,也沒有資格開府,就是沒有專屬自己的人馬班子,屬於「參謀不帶長」。

大多數人都能背誦的《出師表》中有這麼一句話:「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這個「宮中」,指的是劉禪的人馬班子,包括尚書令在內,都歸皇帝直管(曹操不按常理出牌,總想管尚書令荀彧);這個府中,指的是外朝大臣,也指諸葛亮相府辦事人員,包括跟魏延鬧彆扭的楊儀,就是相府長史,只聽諸葛亮的命令——我們很奇怪,一個沒有爵位的相府大秘,敢跟當時的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魏延叫板,他怎麼有這個資格和底氣?

如果諸葛亮給劉備上表,是不能提到「府中」的,因為他不是侯爵,也沒有開府,就是劉備身邊的高級辦事員而已——有人說這就是劉備對諸葛亮的懲戒和控制。

劉備在世,諸葛亮雖然名為丞相,但卻不封侯不開府,而關羽雖然受封前將軍、董督荊州事,等於實際上的荊州牧,但卻一直是個亭侯——反觀曹魏陣營,五子良將受封四方將軍的時候,基本都是鄉侯,張遼、張郃、徐晃還在四方將軍任上晉封縣侯。

關羽亭侯爵位一直不晉陞,還連累張飛不得晉陞,直到關羽犧牲劉備稱帝,張飛才晉陞西鄉侯,劉備駕崩,諸葛亮才有了爵位掌了實權:「建興元年,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

讀者諸君都知道,三國時期的很多爵位和官職,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封地屬地可能還在敵人手裡呢,比如赤壁之戰後關羽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但是襄陽一直在曹操手裡,沒有一天屬於劉備,當然也不屬於關羽。

關羽跟劉備的關係一直很微妙,有讀者說關羽張飛糜竺糜芳都可以算作劉備集團的創始人甚至股東,這一點筆者沒辦法否認,不知讀者諸君如何置評。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關羽是有資格跟劉備吵架,並且還真吵過的:「(許田圍獵時)羽勸備殺公(曹操),備不從。及在夏口,飄搖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

這個「怒」字,可以理解為「不外」,也可以理解成「不遜」,這就要看劉備怎麼想了。

兵敗被追,關羽發點牢騷,劉備能理解,但是襄樊之戰前和戰役之中關羽做的一些事,估計即使是換做曹操孫權,也是不能容忍的。

首先是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誌·卷三十六·關張馬黃趙傳》」

關羽給群盜(小軍閥)官職和官印,是否事先曾向劉備請示報告?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因為史書說是「受羽印號」,而不是「受備印號」,是關羽之支黨,而不是劉備之部屬。

在襄樊之戰前,關羽還做了一件令劉備十分不滿意的事情,如果這種事情發生在曹魏或東吳,關羽的下場一定很不好,但是劉備很玄妙地保持了沉默。

關羽做的這件事,就是拒收劉備給他的封號和印信。建安二十四年,劉備自稱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但是冊封關羽的過程,出了岔子:「先主為漢中王,遣詩(費詩,字公舉)拜關羽為前將軍,羽聞黃忠為後將軍,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睿智的讀者諸君肯定一經發現了:關羽「不肯與黃忠並列」是虛,不肯接受劉備將軍印是實——作為手握重兵坐鎮一方的重臣,不管主公加封什麼官爵,都只能跪拜謝恩或程序化地辭謝,而不能勃然大怒表示拒絕接受,這是典型的不拿豆包當乾糧!

費詩回去怎麼跟劉備匯報的,這一點史料沒有寫,但肯定是匯報了,否則陳壽也不會寫進《三國誌》。於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可以理解了,襄樊之戰足足打了半年,劉備沒派一兵一卒支援,也沒提供一粒糧一根草,最後關羽隊伍擴編太快,糧草難以為繼,這才導致了一敗塗地——如果關羽不是餓的沒辦法,也不會去搶孫權的糧草,並給了孫權出兵的借口或者導火索:「魏使於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三國誌·卷五十四》」

這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問題:劉備對諸葛亮控制使用,對關羽不聞不問不支持,這是不是因為劉備此時對諸葛亮和關羽已經產生了戒備之心?

當然,這種懷疑可能也是毫無道理的,因為關羽犧牲,劉備不顧一切地起兵報仇,看起來並不薄情寡義;劉備病重彌留,將整個蜀漢集團托付給諸葛亮,並說出了「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要沒有足夠的信任,劉備是不可能說這番話的。

三國的魅力,也就在於除了有璨若星河的諸多著名將領,還有撲朔迷離的權謀鬥爭,筆者才疏學淺,一直鬧不清楚諸葛亮和關羽在劉備的心中佔有怎樣的地位,也鬧不清劉備為什麼不給諸葛亮封侯開府,更鬧不清當時漢中之戰已經獲勝,襄樊之戰打成膠著,劉備為何不派諸葛亮法正張飛趙雲魏延中的一兩位回援荊州?劉備的養子劉封和舅子糜芳,是在幫關羽,還是在監視牽制關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