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關羽多次犯軍令,諸葛亮不斬他們,為何馬謖犯一次就斬了?接下來聽聽三國網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按照《三國演義》中的內容,關羽、張飛以及劉備,那是桃園三結義,感情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鐵哥們,後人也常說「寧信桃園三結義,不信瓦崗一炷香」,由此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感情極深。就憑借這一點,諸葛亮也不會斬關羽或者張飛,再者,關羽張飛並沒有多次違反軍令,和馬謖還是有實質性的區別的。
拋開張飛不說,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一生中處理過兩起違反軍令的案件。
第一個是關羽放曹操;
第二個是馬謖失街亭;
可以說,關羽和馬謖都犯下了嚴重違反軍紀的罪行,都應該依法被斬首,諸葛亮為什麼只斬馬謖而不斬關羽呢?從情節的後果來看,關羽出於個人恩情,故意放走了曹操,條件是他能抓住或殺死疲憊不堪的曹操,這是一種故意犯罪。然而,馬謖因主觀判斷失誤和戰術運用不當而失去了街亭,這是一種過失犯罪,看上去更應該斬關羽。馬謖之戰的結果是戰敗,關羽之戰的結果可能是歷史結局的改變,這樣看來,更加應該斬首關羽而不是馬謖,可事實並非如此,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從全局來看,關羽違反軍令後,劉備逃離新野,留在江夏。當時只有一萬多名士兵,除了關羽、張飛、趙雲之外,沒有一個正派的將軍。因此,擴大隊伍,爭霸地盤是大勢所趨,當時,正是赤壁之戰大獲全勝,全軍歡騰之時,不殺關羽不會引起公憤。
這對軍隊的士氣幾乎沒有影響,沒有領土,就不會對士氣有什麼影響。
馬謖被殺時,蜀漢已經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其規模已無法與赤壁之戰時相比,雖然馬謖作為參謀來講比較成功,但對蜀漢來說,有他真的無關緊要。
最重要的是管理軍隊和國家,這需要嚴格的規定,諸葛亮多年精心準備的「北伐」,在他第一次北伐時就失敗。作為三軍統帥,他必須向每一個人交代清楚,雖然他降職了,但作為直接負責的人,馬謖自然是要按軍令狀處罰的。
所以斬馬謖可以以此嚴明軍紀,與此同時,它也阻止了政府官員和全國人民對「北伐」的怨氣。
從各種關係和利益的平衡來看,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
殺關羽一定會得罪劉備和張飛,即使他們不干涉,也難免會產生不好的情緒,這不利於諸葛亮的工作。
最可怕的是,如果張飛大吵大鬧,根據劉備的性格,三兄弟會一起反擊,諸葛亮將以農民的身份返回南陽。然而,馬謖只是一個謀士參謀,在朝廷,他沒有黨權;在軍隊裡,他不是一個有威望的將軍,也沒有自己的勢力。
殺掉他不會引起騷亂,此外,劉備還特別囑咐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雖然馬謖和諸葛亮關係很好,但諸葛亮現在是蜀國丞相,不能給人公私不分、執法不嚴的印象。
除此之外,諸葛亮可能還有另一個自私的因素,關羽自傲,曾對諸葛亮不以為然,儘管在《赤壁之戰》中,他不得不對諸葛亮另眼相看,但仍然很難說他是否真心實意,如今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既讓他還了昔日情分,又可以讓關羽心存感激,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