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蜀漢的國情是否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為何要屢次北伐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對蜀漢的國情是否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為何要屢次北伐呢?

諸葛亮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從公元238年到公元234年,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先後五次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從結果上看,諸葛亮北伐的戰果甚微,那麼諸葛亮屢次北伐的意義又何在呢?

諸葛亮對蜀漢的國情是否有著清醒的認識?

諸葛亮對蜀國應該有著清醒的認識,《出師表》開頭講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尤其蜀漢經過關羽丟荊州、劉備夷陵兵敗,蜀國成為三國實力最弱的國家。經過諸葛亮五年的休養生息,益州民生得到回復,也有了近10萬的北伐軍隊。作為實力最弱的小國,諸葛亮繼承劉備的遺願,沒有想著偏安一隅,而是不斷北伐魏國,這裡面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呢?

諸葛亮屢次北伐背後的原因?

1.劉備三顧茅廬之情,為報先帝,以完成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還與舊都的遺願

諸葛亮在《出師表》所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可看出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報答先帝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先帝光復漢室的遺願。這是劉備、諸葛亮君臣之間的情誼,如果沒有這份情意在這裡面,估計當時諸葛亮都不會出山協助劉備。

2北伐中原,轉移國內矛盾

蜀漢是劉備依靠荊州集團(以諸葛亮為代表,劉備入蜀帶領的文臣武將)在蜀地建立的外來政權。歷來外來勢力想要在本地站穩腳跟,離不開本地人士的支持,蜀漢如此,江東的東吳政權亦是如此。

所以在蜀漢第一階級是荊州集團、第二階級是東州集團(以李嚴為代表,劉璋以前帶領的文臣武將)、第三階級才是益州本地地集團(以譙周為代表,益州本土勢力)。在蜀漢的基本國策是該執政掌權的是荊州集團(蜀漢四相全是荊州人)、受聯合拉攏的是東州集團、被排擠打壓的是益州本地集團。

由於蜀漢建國之初,擁有荊州與益州,三方勢力的矛盾並不明顯。但是自從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後。荊州集團在經歷失荊州、敗夷陵,元老死傷慘重(關羽、張飛、黃忠、馬良、麋竺等皆亡),無力繼續壓制強大的蜀地集團,所以必須聯合東州集團。三方長此以後,矛盾日漸突出。劉備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托孤之時,除了任命諸葛亮為"正托孤大臣"還任命李嚴為"副托孤大臣"。一來可以使雙方互相監督,二來可以藉機拉攏東州集團。況且李嚴也算是半個荊州集團,不與劉備定下的基本國策衝突。

諸葛亮發動北伐,可以將蜀漢的內部矛盾轉移至對曹魏的外部矛盾。一旦打下雍州、涼州,那麼荊州、東州、蜀地三大集團的矛盾會大大縮減。而且可以使蜀漢有了問鼎中原的機會。

3.以攻代守,消耗對手

自從曹睿接受大臣孫資的建議,對蜀國採取據守要塞,大力恢復魏國實力。諸葛亮已經意識到,如果讓曹魏有時間發展國力,那麼蜀魏兩國之間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國力強大,蜀國只能坐以待斃。只有出蜀,佔領雍州、涼州,一來可以獲得秦川駿馬,組織騎兵、二來作戰之時有迂迴空間,發動大規模作戰、三來可以大大削弱曹魏的騎軍部隊實力。

對於蜀漢來說,秦嶺山峻之險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這有相對性,曹魏攻不進來,但蜀漢也很難殺出去。

天下大亂時,佔據蜀地,可以發展自己的經濟,擴充自己的軍隊,意圖天下,進可攻退可守。但是天下將要一統,那麼蜀地也是個困龍之地,因為你自己打不出去。而且險山峻嶺不適合大規模作戰。不能大規模作戰,別人傷不了你,你也傷不了別人。

兩軍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後方絕對會被活活拖死。最終結局是你無兵源、無財力、無民心到時只剩下投降一條路可以走。

結語: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情,大多人反對北伐的時候,只有諸葛亮一如既往地堅持著劉備和自己的理想,這是一種信仰,一種堅持,這是一種執著。堅持地做某一件事,或許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不可否認為此所付出的努力與行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