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之所以會敗走麥城,在小編看來,其中既有歷史的必然因素,同時也有個人的偶然因素。這話怎麼說呢,我們接著往下看就好了。
我們都知道女人有一生理上的循環週期,叫做例假,這個時間段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會有很大的波動。其實這男人吧也有,生理上會表現為頭疼、失眠、過敏等,心理上則表現為抑鬱、易怒、焦慮、精神萎靡等。
當然了,有人說小編又在胡謅了,其實這真是現代心理和生理學研究的結果。而在我們的關二爺身上,就曾發生過三次不同程度的表現,從而導致了最終的敗走麥城。
第一次體現在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的前後,具體表現為「焦慮、過敏、輕信」,結果剛好被孫權給利用了。
當時的樊城之戰其實不該打的,因為條件根本就不成熟。正常情況下,關羽只要守住荊州,和孫權搞好關係,等著劉備在西川完成整個部署後再一起出兵,這應該不難做到吧?可關羽卻不知哪根筋搭錯了,突然間焦慮了起來,非要打樊城。
他知道,孫權已經被自己徹底給得罪了,所以必須要時刻防著他們。於是關羽在沿江設置了大批的烽火台,還派出間諜去刺探人家的情報,這哪是對待友軍的做法嘛,分明就是將人家當敵人來看了。
對此,孫權採取了讓呂蒙裝病,啟用了「黃口小兒」陸遜來麻痺關羽。此時關羽「輕信」的生理症狀又發作了,放鬆了對荊州的戒備,將大批的兵力調到了樊城的前線。呂蒙得知消息後立刻採取行動,一舉拿下了荊州。
第二次體現在關平兵敗回來大寨報告荊州失陷的時候,此時關羽表現的症狀是「暴怒、憤恨、失眠、暈厥」。
按理說作為鎮守一方的諸侯,在得知這種不利的消息後,應該是鎮定再鎮定,然後思考對策,以挽回敗局。可關羽此時的表現著實令人費解,試想若不是生理上出了毛病,似乎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由了。
小編認為,荊州丟了之後,關羽其實還是有可能挽回敗局的。當時的呂蒙只是奪取了荊州,並沒有直接與關羽為難,至少沒有主動向關羽發起攻擊。這就說明了,孫權已經給關羽留了餘地。另外曹操是志在確保樊城的安全,從曹操主動命令徐晃停止攻擊就可看出,他們還不具備發起大規模攻擊的實力。
也就是說關羽只需要堅守大寨一段時間,局面必然會往好的方向轉變。
可關羽此時啥表現呢?在身上有箭傷的情況下依舊出去和徐晃大戰了八十回合,這很明顯就是暴怒之下的不理智行為。再者,關羽還妄想收復荊州,結果給呂蒙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致使很多將士半路而逃,這是憤恨的結果。至此,局面更加難以收拾了。
第三次則體現在諸葛瑾前來勸降時,關羽表現出了「意志消沉、抑鬱、沒食慾」,甚至連死的念頭都有了。
那麼關羽究竟能否投降東吳呢?答案是可以的。
當時劉孫聯盟尚未完全破裂,暫時投降東吳或許是上上之選,畢竟他們的共同敵人是曹操。孫權派諸葛瑾前來勸降,誠意還是滿滿的,關羽可以談條件啊,不一定非就是以投降的名義。最好的辦法就是雙方坐下來談,只要彼此停戰,那就有了另謀出路的機會。
結果呢,關羽直接就給拒絕了,這其實就是在找死了。麥城突圍時,王甫勸他走大路,結果關羽說就算是有埋伏也不怕。真的不怕嗎?非也,這是在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
所以說,正是因為關羽來了這三次「例假」,方才最終敗走麥城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