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發生在漢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楊修、曹丕、曹植和曹操。原文如下:
人皆以為操果夢中殺人;惟修知其意,臨葬時指而歎曰:「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操聞而愈惡之。操欲試曹丕、曹植之才幹。一日,令各出鄴城門;卻密使人分付門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門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聞之,問於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當者,竟斬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門,門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誰敢阻當!」立斬之。於是曹操以植為能。後有人告操曰:「此乃楊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嘗為曹植作答教十餘條,但操有問,植即依條答之。操每以軍國之事問植,植對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後曹丕暗買植左右,偷答教來告操。操見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時已有殺修之心;今乃借惑亂軍心之罪殺之。修死年三十四歲。後人有詩曰:「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曹操既殺楊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斬之。眾官告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展開激戰,形勢對曹操非常不利。此時,曹操又向夏侯惇宣佈了「雞肋」的夜間口號。楊修聞訊後,立即收拾行囊。夏侯惇詢問緣故,楊修認為此時的漢中對曹操而言是「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不久之後一定會撤出漢中。夏侯惇聽信了楊修之語,下令所部收拾行裝準備撤退。早就對楊修積極參與立嗣之爭非常不滿的曹操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下令將楊修處死。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所提到的「對答如流」,意為回答問話像流水一樣流暢,形容反應快,口才好。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晉代王嘉《拾遺記》中的「魏文帝與之講論;終日不息;應對如流;無有疑滯。」
上面介紹的小說中的這一情節,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俗稱「楊修之死」,曾經入選過中學語文課本。這裡既提到了所謂的雞肋事件,也說到了楊修參與曹丕與曹植立嗣之爭。不過,與真實的歷史進行對比可以發現,楊修之死與雞肋事件並無關係。
首先談談雞肋事件。這一事件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出自《三國誌‧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不過,楊修並未因此事而被殺。
那麼,導致楊修被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後漢書‧楊震列傳》提到,曹操給出了這樣的一個借口:「(曹操)且以袁術之甥,慮為後患,遂因事殺之。」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曹操是因為楊修的袁術的外甥,擔心楊修事主不忠而將其誅殺。這個理由顯然非常荒唐,也不是事實。那麼,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結合《三國誌》的相關傳記來看,楊修深度參與曹丕與曹植的立嗣之爭才是關鍵。只不過曹操不原因自己的這段家醜外揚,素以才編造了這個理由將楊修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