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六七月間,荊州城內,一個人愁雲密佈。雖然外有強敵逼近,內有父親重病,但他憂慮的不是這些,而是病榻上的父親去世後,能不能坐上荊州牧的位置。
這個人,就是荊州牧劉表劉景升的長子劉琦。
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兩個人都是平庸無能之輩,曹操認為他們的智商只有阿豬阿狗的水平,「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可阿貓阿狗也有追求,更有夢想,劉琦和劉琮的夢想就是從父親手裡接過荊州牧這面大旗。
荊州牧的位置有且只有一個,做夢的人卻有兩個。剛開始劉琦的希望很大,他相貌類似父親,劉表很喜歡他,「甚愛之」。
直到弟弟劉琮娶了一門親。
劉琮娶的是劉表後妻蔡氏的侄女,變身後媽蔡氏的侄女婿。蔡氏「遂愛琮而惡琦」,經常在劉表床上吹枕邊風。吹來吹去,吹散了劉表對劉琦的愛。加上掌握荊州軍政大權的劉表妻弟蔡瑁、外甥張允又投到劉琮門下,力量的天平瞬間失去平衡。
劉琦急了,慌了,「不自寧」,就向剛被劉皇叔三顧茅廬請出山的軍師諸葛亮求救。
孔明剛開始不願意管人家的家務事,後來劉琮將孔明請到高樓之上,撤去樓梯,執意相求:現在上不著天,下不接地,天不知,地不知,只有你知我知,先生還是救救我吧,「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也,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
諸葛亮這才吐出一計: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乎?
申生、重耳是春秋時晉獻公的兒子,都陷入奪位之爭。太子申生留在國內,被後娘驪姬抹了脖子;重耳逃到國外保全性命,最終回國即位,是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諸葛亮給劉琦出的主意就是別在這待著了,趕緊逃吧。劉琦也是這樣理解的,趕緊跑到江夏去當太守了。
諸葛亮的這個計策著實不太高明,有些似是而非。
當年「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居外而安」是有前提的,即晉文公他爹晉獻公有好幾個兒子,所以重耳可以在外坐山觀虎鬥,等兄弟們火拚完,再回去收拾殘局。而劉表只有兩個兒子,且身邊大多是擁護劉琮的勢力。劉琦一走,必定失去與劉琮爭奪荊州牧的任何機會與可能。
後來的事態發展也確實如此,劉琦走後,劉琮獨大,擁戴他的後媽蔡氏、蔡瑁、張允迅速包圍了劉表。以至劉琦從江夏回荊州想見父親一面都不行,只能痛哭流涕而去。
以諸葛亮之智,怎麼會為劉琦出此下策,謀此昏招?
有一種可能,這個計策不是為劉琦所謀,而是為劉備所畫。
劉琦離開荊州遠赴江夏後,肯定會失去州牧之位。以劉琦長子的身份,肯定不會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從江夏起兵討伐劉琮爭位,兄弟相殘,實屬必定。
果不其然,劉表死後,劉琮繼承了鎮南將軍、荊州牧的實職,只給了哥哥劉琦一個「武成侯」虛名。劉琦大怒,將侯印摔在地上,立馬挑兵點將,準備以奔喪為名,去砍弟弟劉琮奪位。
如果此事發生,荊州本土力量定會分屬劉琦、劉琮兩個陣營,勢必土崩瓦解。超然物外的劉備就隱然成為兩方之上的調停力量,第一步聯合劉琦搞掉劉琮,暫時把劉琦推上荊州牧的位置;第二步借調停之功收攬荊州人心,逐步取得實權,最終從劉琦手裡奪過荊州牧。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這邊劉琦還沒起兵,那邊曹操就佔領新野,逼降劉琮。
諸葛亮的謀劃,劉備的熱望,立馬成為鏡花水月,碎了一地,那心拔涼拔涼的!
只可惜,就差這一步。曹操你幹嘛來得這麼快!人家諸葛亮、劉備的劇本還沒到高潮呢,你就到了,這不是攪人家春夢嘛!討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