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著名的謀士參謀,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完全有才能和威信來取代劉禪,為什麼他沒有篡位呢?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之於蜀國,之於劉備劉禪兩位主公,竟然都是如此的忠誠,至死方休,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後人敬佩和學習的,那麼,諸葛亮為何如此忠誠於劉氏父子呢?
諸葛孔明,出生在琅琊郡陽都縣的一個官吏世家,諸葛氏是個望族,諸葛亮年幼喪父,和弟弟諸葛均跟隨舒服諸葛玄生活,當時諸葛玄卸任了一郡太守的官職,往荊州投奔劉表,因此,諸葛亮就在荊州定居。
諸葛亮長大後,平日裡常好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對他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能,之後,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人也對其才能欣賞無比,甚至,黃承彥還將自己多才的女兒黃月英嫁於他。
這就是遇到劉備之前,諸葛亮的處境。諸葛亮平生有一股傲氣,便是由於此,因為只有少數人的認可,所以諸葛亮覺得自己值得輔佐的主公應該是不為世俗所困,擁有廬山中能識真面目的本事,於是諸葛亮一直沒有出仕,等待著他的明主出現。
也許是好友都對諸葛亮這個脾氣有些可惜,想要幫諸葛亮一把,就這樣,劉備得到司馬徽的推舉和徐庶臨別的建議,到臥龍崗對諸葛亮三顧茅廬。
諸葛亮這便知道,他朝思暮想的明主終於出現了,他就是劉備。劉備對於一個白身之人,竟然能夠屈尊到如此境地,這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諸葛亮傾心於劉備,為其設下三分天下之計,給劉備指明了今後的道路。這便是諸葛亮忠誠劉備的一個重要原因:劉備對他有知遇之恩,值得他一生為其輔佐。
但是,筆者認為,要想諸葛亮如此忠誠,光靠諸葛亮自己是不太現實的,畢竟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劉備的馭下之道,才是諸葛亮忠誠的根本原因。這就要說道,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的故事了。
夷陵之戰大敗後,劉備在永安終日鬱鬱寡歡,無顏面對成都的文武百官,因此,逐漸走到了病危的結果。劉備要對諸位重臣托付大事,諸葛亮奉命從成都趕來,劉備說了這樣一些話:「卿之才幹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太子劉禪能夠輔佐,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才能,您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頓時扣頭流淚回答道:「臣一定盡全力輔佐太子,直到盡忠而死!」好一段君有義,臣有忠的故事啊。
可是,陳老師認為,劉備這一番「肺腑之言」,並非就是真情實意。劉備何許人也,小時候看到一顆長得像皇帝出行時候的車駕頂蓋的桑樹,小劉備就說,將來我一定要坐上擁有這樣的車蓋的馬車。雖然童言無忌,卻也嚇得劉備叔父一身冷汗,有道是三歲定八十,劉備想當皇帝,那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甚至,我們再來看看劉備幾個兒子的名字:長義子劉封,次子劉禪,三子劉永,四子劉理。「封禪」那是古代有巨大功績的皇帝才能做得事情啊。「永理」劉備可是想要永壽齊天,一直治理大漢江山的意思。那麼,他怎麼會甘心,自己的江山送給諸葛亮呢?難道漢室存亡真的對他這麼重要嗎?
不是的,諸葛亮當了皇帝,大漢皇帝就不姓劉而是諸葛了,這算不上中興大漢,更違背了劉備的意思,因此,劉備這番話,看上去出自深情,實際上暗含殺意,你諸葛亮要是敢答應,或者敢做出一絲意動的模樣,只怕劉備當即就要喊出刀斧手,將諸葛亮斬殺掉。
幸虧,諸葛亮也是聰明人,他立刻跪地痛哭,泣不成聲,這就放鬆了劉備的敵意,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劉備這才滿意地叫來劉禪,讓他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諸葛亮,這一下蜜棗加大棒,管教諸葛亮不敢造次。
雖然,諸葛亮是一位忠義之人,但是現代人都知道,一個人的忠誠,不能光靠自己,還要靠制度,這樣一來,才能夠保證萬無一失。劉備托孤,陳老師覺得這就是諸葛亮忠誠內心裡所謂的「制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