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將是戰爭史上的一個特殊的群體,讓三國網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公元219年,關羽在與曹仁之間的較量中逐漸佔據上風,隨後水陸並進,圍襄陽,攻樊城,並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軍,將前來救援的於禁打的全軍覆沒,進而包圍樊城。關羽威震華夏,使得曹操一度產生遷都以避關羽鋒銳的想法。但隨後東吳孫權派遣呂蒙、陸遜襲擊了關羽的後方,麋芳、傅士仁都背棄關羽。同時,關羽又在與徐晃的交戰中失利,最終進退失據,兵敗被殺。在關羽被殺後,他在荊州的手下,基本上都歸降了東吳,成為孫權的部下。不過,對於這些文臣武將,大多沒能在東吳獲得重用和信任。當然,其中就有一個例外。
對此,宋元之際史學家胡三省表示:「郝普、麋芳、傅士仁之在吳,未有所聞也,而潘濬所以自見者,與陸遜、諸葛瑾班,識者當於此而觀人。」對於本文所要說的潘濬來說,原本是關羽麾下的一個普通小官,在歸降孫權後平步青雲,甚至一度還和陸遜平起平坐。
一
首先,潘濬(一作潘浚)(?-239年),字承明。武陵郡漢壽縣(今湖南漢壽)人。三國時期吳國重臣,蜀漢大司馬蔣琬的表弟。建安十四年(209年),劉備領荊州牧,任命潘濬為治中從事。建安十六年(211年),劉備入益州,將潘濬留下,繼續擔任荊州治中從事,以此輔佐關羽管理荊州事務。不過,潘濬在荊州時,與荊州守將關羽不和。對此,在筆者看來,潘濬和關羽之間不和,很可能主要還是關羽的原因。因為就關羽這位武將,性格高傲,一向輕視士大夫,這和尊敬士大夫的張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趁著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的時候,孫權派遣呂蒙等人襲殺關羽,從而佔領了荊州的大部分郡縣,在關羽的手下基本上歸降孫權的背景下,潘濬卻稱疾不見,也即其一開始不願意背叛關羽和劉備。對此,孫權親自登門拜訪,潘濬仍涕淚交橫,伏床不起。最終,在孫權多次誠懇的勸降之下,潘濬才選擇歸降東吳,被拜為輔軍中郎將,並領兵。自此之後,潘濬在東吳可謂平步青雲。
二
夷陵之戰期間,武陵從事樊胄企圖煽動五溪蠻夷將武陵獻給劉備。對此,孫權派遣潘濬統領五千人前往,果然斬殺平定樊胄。後陞遷為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任命潘濬為少府,進封劉陽侯。後遷任太常。其中,就太常來說,是中國古代朝廷掌宗廟禮儀之官,位列漢朝九卿之首,地位十分崇高。在三公九卿之下,太常距離地位最高的三公,無疑只有一步之遙了。
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在歸降孫權,潘濬的官職可謂越來越大,從一開始籍籍無名的輔軍中郎將,最終成為九卿之首的太常,這說明潘濬的才能獲得了孫權的認可。對此,東吳重臣步騭表示:「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太常潘濬,憂深責重,志在謁誠,夙夜兢兢,寢食不寧,念欲安國利民,建久長之計,可謂心膂股肱,社稷之臣矣。」
三
由此,在東吳大臣心目中,潘濬可以和丞相顧雍、上大將軍陸遜相提並論,都被稱之為「社稷之臣」。一定程度上,這說明在關羽手下時,潘濬顯然沒能獲得一個施展才華的大舞台。在來到東吳後,他如同諸葛亮遇到劉備一樣,也獲得了賞識自己的主公。黃龍三年(231年)二月,孫權授予潘濬符節,命其與呂岱督軍五萬討伐五溪蠻夷。
黃龍六年(234年)十一月,潘濬回到武昌。在此期間,他長期與陸遜屯駐武昌,管理荊州事務。也即此時的潘濬,已經和東吳著名將領陸遜平起平坐,共同執掌荊州這一重鎮。嘉禾四年(235年),潘濬的表哥蔣琬升任蜀漢大將軍,有東吳官吏傳言潘濬派遣密使聯絡蔣琬,打算投奔蜀漢。對此,孫權不僅完全不相信這一傳言,還把上奏的官吏給免職了。而這,無疑凸顯出孫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態度。
四
最後,公元236年(嘉禾五年),獲得孫權寵信的呂壹誣陷丞相顧雍和左將軍朱據,二人下獄。在此背景下,雖然明知呂壹獲得了孫權的寵信,但是,潘濬卻堅持趁著每次近見孫權的時候,大力陳述呂壹的奸險,因此呂壹受到的寵幸逐漸衰微,最後被誅殺。在此基礎上,孫權引咎責怪自己,因而向大臣致歉。值得注意的是,孫權在詔書中一方面責備諸葛瑾、步騭、朱然、呂岱等人之前推脫責任,另一方面則稱讚了陸遜和潘濬直言勸諫,憂心為國,可謂東吳的社稷之臣。
公元239年(赤烏二年),潘濬去世,其子潘翥襲爵。總的來說,潘濬作為關羽手下的一個普通小官,在歸降東吳後終於獲得了一個施展自己才華的大舞台,並因為孫權的器重和信任,逐漸成為可以和陸遜相提並論的社稷之臣。對此,宋末元初著名大儒郝經表示:「潘濬方嚴疾惡,義形於色,梗梗有大節,有吳之棟石也。」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潘濬歸降東吳,自然是蜀漢的一大損失,如果這位人才可以一直留在蜀漢,顯然很有可能成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