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曹叡去世後,命太傅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為托孤大臣,兩人共同輔助太子曹芳執掌朝政,但曹爽為保曹氏江山,刻意排擠司馬懿。
司馬懿自知現在的實力還不能與曹爽爭鋒,所以他一直在避其鋒芒,籠絡朝臣人心,等待有朝一日可以反擊曹爽。而曹爽經過幾次三番的試探之後,也被司馬懿所製造的假象所迷惑,覺得司馬懿已經無力反抗了,放心的帶著少量軍隊和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祭祖。
就等著這個機會的司馬懿果斷髮動政變,帶領三千死士闖進皇宮挾持郭太后,逼迫郭太后下詔書罷黜曹爽兄弟的職務,然後又派兒子司馬昭帶兵佔據洛陽城。司馬懿料定曹爽得知這個消息後,不敢反抗只能束手就擒,結果曹爽果然沒有讓司馬懿失望。
曹爽最終向司馬懿投降,在不費一兵一卒的情況下,司馬懿就成功竊取了魏國大權,可恨曹爽身為大將軍,執掌魏國天下兵馬的大權,竟然會懦弱到如斯田地。曹氏宗親遍佈全國,曹爽手上又有天子在手,只要他振臂一呼,司馬懿必定窮途末路,憑借一個小小的洛陽城根本不可能抵抗得住。
其實曹爽本來可以向一個人求援的,那就是鎮守涼州,抵禦蜀國的曹氏宗親夏侯霸,魏國的雍州、涼州皆歸夏侯霸的堂侄夏侯玄所掌管,魏國在這兩個州集結了數十萬的兵馬。只要曹爽向他們求援,讓他們領兵前來勤王,試問司馬懿拿什麼抵擋這數十萬大軍。
可就算曹爽不向夏侯霸求援,按理說夏侯霸看見魏國有難,他身為曹氏宗親,不應該袖手旁觀才對的,可為什麼他最後沒有選擇起兵反抗司馬懿,而是選擇南逃投降蜀國呢?
翻閱史料的話可以看見一點端倪,一是司馬懿太善於收買人心了,可以說當時他發動政變是普天同慶的事情,司馬懿在洛陽城基本沒有遇到任何大臣的抵抗。甚至於有很多大臣反過來幫助司馬懿,幫忙跑去勸說曹爽,勸他做一個富家翁,把朝政大權交還給太傅司馬懿。
加上司馬懿信誓旦旦的對著洛水發誓,絕不秋後算賬,還有一大票魏國的宗親顯貴做司馬懿的擔保人,這才讓曹爽甘心放棄抵抗,自求平安度過一生。此時的魏國朝野上下都覺得司馬懿就是魏國的救世主,他就是魏國的周公、霍光,由他來帶領魏國只會讓魏國更好。
這其中也包括了夏侯霸,畢竟司馬懿偽裝的太好了,讓世人都相信了他的假仁假義,至於後來司馬懿撕下假面具借口曹爽謀反,而誅殺掉曹爽三族的時候,雖說朝臣們雖然都傻眼了,可此時大局已定,再無力反抗司馬懿。
夏侯霸就算在司馬懿剛剛發動政變時有意舉兵反抗,可沒有曹爽的旨意,也是師出無名使自己落得個叛臣賊子的罪名,等到後面司馬懿成功控制大局時,夏侯霸已經無力回天了。司馬懿用雍州刺史郭淮取代了夏侯霸侄子夏侯玄的征西將軍職位,把夏侯玄調回京城監視起來。
而夏侯霸素來與郭淮不和,夏侯霸感到恐懼害怕司馬懿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但自己又無能為力,無奈之下只好選擇逃到蜀國,遠離是非之地。
可惜了曹操祖孫三代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竟然就這樣拱手相讓給了司馬一氏,不知道曹操泉下有知,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