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衷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在司馬炎選擇「先天癡呆」的司馬衷當繼承人的事上,我們需要釐清兩個問題:司馬衷真的是白癡嗎?別的皇子有資格越過司馬衷繼承皇位嗎?
兩個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關於司馬衷是白癡皇帝這一說,素來被人們深信不疑,因為有兩個鐵證,第一個就是著名的「何不食肉糜」。
當時國家鬧饑荒,老百姓沒有谷米充飢,結果司馬衷卻爆出一句「沒有谷米,為什麼不喝肉粥呢?」
連谷米都吃不上了,卻讓老百姓喝肉粥,這不是白癡是什麼?
可是實際上,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不是智商問題,而是個生活環境導致的世界觀常識問題。這個鍋,似乎不應該由司馬衷來背,更多的應該怪他的父親司馬炎。
司馬炎稱帝后,尤其在滅東吳完成統一後志得意滿,從此耽於享樂,朝臣更是上行下效,一片奢靡之風。
最著名的就是王愷與石崇斗富的故事,司馬炎不但不制止,竟然為了給國舅撐面子,還把宮中的珊瑚樹借給王愷比賽,造成了舉國上下風氣敗壞。
司馬衷從小身為太子,養在深宮,看到的都是富麗堂皇。這種情況下,估計很少接觸外界,沒有渠道去瞭解民間疾苦。
對他來說,肉糜就是最常見、最普通的食物,而民間的五穀雜糧卻可能吃的不多,就跟現在的學生連韭菜跟麥苗傻傻分不清,一樣的道理。
對他來說,肉可能真的是天天吃,而糧食只是偶爾換換口味的輔食,因此認為沒糧食還可以喝肉粥,這不完全是他的智商決定的,而是當時社會風氣導致的悲劇。
西晉的大環境如此,除司馬衷以外的其他皇子被養在深宮,可能也一樣沒有常識,一樣會鬧類似的笑話,那換不換太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第二個鐵證,是「官私蛤蟆」事件。
說的是司馬衷在御花園遊玩,聽到蛤蟆叫,就問身邊的侍從,這蛤蟆叫是為官還是為私?弄得侍從哭笑不得。這又成為司馬衷白癡的證據。
實際上,這句話可能另有隱情。
司馬衷在位的時候,真的非常窩囊,內有皇后賈南風、外有楊俊等權臣,還有諸多虎視眈眈的叔伯兄弟,這些人都掌握著不同程度的實權,所以腰桿子硬起來,往往不顧皇帝司馬衷,在朝堂上大吵大鬧。
這種情況下,煩悶的司馬衷聽到蛤蟆叫,借蛤蟆比喻那些爭權奪利之人名義為公、實則為私的嘴臉,也算是特定語境下的有感而發。
如果肉糜和蛤蟆都只能算是臆測的話,還有一件事就真的能體現司馬衷不僅不是白癡,而且還是個能明辨是非的正常皇帝,那就是文天祥在《正氣歌》中提到的著名典故——嵇侍中血。
嵇侍中就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嵇紹。當時八王之亂,司馬衷被挾持受傷,嵇紹捨身擋在皇帝身前,司馬衷向叛軍哭訴,說這是忠臣不要傷害,但最後嵇紹還是慘遭毒手,鮮血就濺在司馬衷袍服之上。
事後,叛亂平息,侍從要將袍服清洗,司馬衷卻哭著說,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掉。如果真的是個癡呆,能說出這樣的話嗎?
於是,我們基本能夠推測,或許司馬衷不聰明,掌控不了西晉權力分散的局面,駕馭不住手握實權蠢蠢欲動的各派勢力,但他絕不是個癡呆,只不過是帝王權術方面比較缺乏罷了。
既然司馬衷並不是癡呆,那就可以和其他皇子平等來看。可因為司馬衷的存在,就決定了其他皇子一定不能繼承皇位。
這就必須翻翻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嫡長子繼承製!
古代封建王朝,從預防皇位爭奪影響國家社會穩定的角度考慮,大多奉行嫡長子繼承製。所謂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這是一道不能逾越的紅線。
因為這種必須遵循的制度,就決定了除非嫡長子犯有謀反之類的重罪,否則就只有立大老婆生的大兒子,也就是嫡長子,才能服眾,才能保證皇位繼承穩固,江山長治久安。
司馬炎有28個兒子,但只有長子司馬軌、次子司馬衷、三子司馬柬三人為皇后楊艷所生,也就是說司馬炎只有2個嫡子。
而長子司馬軌在年僅2歲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司馬衷就是實際上的嫡長子,擁有皇位合法繼承權。
就是這個身份,決定了司馬衷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
況且,外戚楊氏家族出於維護自身利益,也會發動所有力量扶保司馬衷繼位,若是司馬炎動廢太子的心思,那就得掂量掂量怎麼連根拔除楊家的勢力。如此一來的操作,困難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