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孫權是於何時稱帝的?為何比曹蜀整整晚8年?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時期孫權是於何時稱帝的?為何比曹蜀整整晚8年?

孫權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首先要澄清一個概念。稱帝,並不是建立政權的唯一標誌。

從再早的時候說起,秦始皇之前並沒有「稱帝」一說,那時的最高統治者叫「王」。所以秦滅之後,項羽實力最強,並沒有稱皇帝,而是自稱「西楚霸王」,也算是建立政權了。

到了兩漢末年,人們已經習慣了「皇帝」這個詞,認為它是最高統治者的代稱。但,稱皇帝仍舊不是建立政權的唯一標誌。

曹丕廢漢獻帝劉協自立。一向以「漢皇叔」自居的劉備,應該找到漢獻帝劉協,擁立他復位,然後保護他去攻打曹丕。不過如果真的這樣做,劉備就是武俠小說裡的大俠,而不是政治人物了。

所以在曹丕稱帝的第二年,劉備借助「獻帝被害」的傳言——是真的有這樣傳言,還是劉備安排手下散佈了這樣的謠言,我們就不知道了——,打著恢復漢室、替獻帝報仇的旗號,建立了政權。他的輿論基礎是:漢朝的皇帝已經被殺,我要恢復漢室,只好自己來當皇帝。

孫權呢,既沒有繼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遺產,也不具備劉政的「漢室宗親」「獻帝皇叔」的輿論基礎,他只是一個手握重兵的地方軍閥。

並且,因為曹丕與劉備相繼稱帝,兩家已經磨刀霍霍,戰爭已經一觸即發了。如果孫權這時稱帝,很可能引火燒身。在沒做到「勝券在握」的情況下,「坐山觀虎鬥」是最好的選擇。所以孫權並不急於稱帝。

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這時候不建立自己的政權,就無法形成凝聚力。舉例而言,那些渴望建功立業、追求名聲地位的人才,就可能流向魏蜀兩國:誰不願意去做「開國元老」,卻寧可跟著一個軍閥、一個大土匪混呢?

為了形成自己的凝聚力,孫權必須建立政權。但是為了避免成為矛盾的中心,為了坐山觀虎鬥,他又不便馬上稱帝。

於是他選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建立吳國,但是不稱帝,而稱「吳王」。

這一年,是公元222年。比曹丕稱帝晚兩年,比劉備稱帝晚一年。

又過了好幾年,孫權認為自己準備得夠充分了,才宣佈稱帝。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