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漢歷史上,經歷過好幾場大敗,例如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敗、馬謖失街亭等,其中最為致命的是哪一次失敗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夷陵之戰的失敗,應該是最為致命的。因為這一戰的失敗,徹底打光了蜀漢的家底,導致蜀國人才出現了斷檔,後繼乏力。而且這一戰的失敗,導致蜀國徹底丟掉了荊州的全部地盤,再也不可能從荊州方向進攻魏國。這就使得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只能走北線進攻曹魏,注定了蜀國的敗局。
公元219年,已經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大戰,終於落下了帷幕。漢中之戰,最後以劉備的勝利而結束。輾轉了大半個天下的劉皇叔,如今終於有資格和曹操正面一戰,並且戰而勝之。
漢中之戰,是蜀國國力的巔峰。
自赤壁之戰後,劉備先是趁曹操大敗,拿下了荊南四郡,有了自己的實際地盤。然後劉備又花了幾年的時間,拿下了大半個益州。不過,就在劉備拿下益州的同時,益州北部的漢中太守張魯,卻突然投降了曹操。
張魯的投降,對於蜀漢和曹魏兩家來說,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因為漢中這塊地方,地理位置實在是太過特殊,等同於益州的大門。如果曹魏掌握了漢中,以後便可以輕易攻入蜀地,讓蜀漢缺乏足夠的戰略縱深。反之,如果劉備拿下了漢中地區,就能將蜀地的大門徹底封死。以後曹魏再想進攻蜀地,就難如登天了。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漢中之戰爆發了。
漢中之戰持續了兩年的時間,期間魏蜀雙方都用盡了手段。不過最終,還是劉皇叔更勝一籌,拿下了漢中地區。就這樣,漢中地區被蜀漢掌握,蜀地的大門被徹底關上。諸葛亮昔日隆中對的前半部分,已經全部實現。從此以後,蜀國可以對魏國發動鉗形攻勢。北上可以進攻關中腹地,進逼長安;而從荊州那邊,則同樣可以威脅到洛陽、許昌,讓曹魏首尾不能兼顧。
在這種形勢下,只要魏國犯任何戰略性的錯誤,甚至只要犯一個小錯誤,蜀國便可以兩路出兵,一路攻城掠地。如果運氣好的話,說不定一戰就能讓曹魏徹底亡國了。
所以,漢中之戰結束後,蜀國在諸多方面,都達到了最巔峰的時期。
但同時,這場漢中之戰,也對蜀國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之前為了攻取益州,劉備曾多次從荊州方面調集兵馬,抽調人力。除了關羽之外,當時蜀國所有能打的或者能出謀劃策的人,基本上都被劉備調去了蜀地。所以此時蜀國所擁有的那部分荊州,正處於極度空虛的時候,而且蜀國的整體軍力,也因為之前連年的戰爭,而受損嚴重,急需休養生息。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鎮守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
對於關羽為何會在這個時候發動襄樊之戰,史學家一直都存在爭議。在《三國演義》當中,關羽是奉劉備的命令北上。但在正史當中,其實並沒有劉備讓關羽進行北伐的記載。而從當時的形勢來看,蜀國此時最需要的顯然是休養生息,而不是繼續主動進攻。
所以,後世對於關羽發動這一戰的可能,後世一般歸納為兩種。
第一種可能,是關羽為了維護自身的威望,為了進一步打擊魏國,所以才主動進行北伐。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關羽一直都是蜀漢集團內部,地位僅次於劉備的頭號大將。而在劉備攻略蜀地的過程當中,關羽一直坐鎮荊州,戰功相對較少。反倒是其他幾位大將,比如張飛、黃忠、馬超等人,戰功卓著。
一向心高氣傲的關二爺,自然無法容忍其他將軍的戰功超過自己,便有了想要主動進攻的想法。再加上當時漢中之戰已經結束,蜀國正處於國力最強盛的時期。而那一年荊州地區又降雨充沛,導致河流水位猛漲。關羽麾下的水軍,本就是天下無敵。趁著這個機會發動戰爭,也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第二種可能,則是劉備當時下令,讓關羽在荊州地區,打一場策應性質的戰爭。小仗即可,目的在於牽扯曹魏的精力,分散漢中這邊的壓力,讓蜀國更容易休養生息。結果關羽出兵之後,一不小心打順手了,把一場騷擾戰給打成了攻堅戰,後來則是被迫進攻。
不管是哪一種可能,總之,在漢中之戰剛剛結束後沒多久,關羽便在荊州地區,再次發動了攻擊,進逼襄樊。
襄樊是曹魏在荊州最重要的要隘之一,一旦襄樊失守,整個荊州都會落入關羽之手。再之後,蜀國便會步步緊逼,威脅曹魏的腹地。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應該就比較熟悉了。關二爺在襄樊水淹七軍,生擒了曹魏的大將於禁,一戰震驚天下。這一戰之後,從襄樊一直到許昌沿線,都有人開始響應關羽。一時間曹魏內部大亂,彷彿關羽馬上就要打到許都一樣。就連曹操本人,這個時候都在考慮遷都的問題了。
然而,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曹操想到了一個壞招。那就是派人出使東吳,勸孫權從關羽後方偷襲。
自赤壁之戰開始,孫劉兩家一直都是最堅定的盟友,聯合抗曹,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照理來說,在這種關鍵時刻,孫權不可能從背後偷襲關羽才對。然而曹操卻敏銳察覺到,這或許並非絕對不可能。
曹操的使者到了東吳之後,只問了孫權一個問題,就把孫權給說服了。
這個問題是:如果蜀國打下了襄樊,甚至一路攻下許都、洛陽、長安等地,那麼東吳該怎麼辦?
孫權也是一方之主,自然瞬間就想到了答案。一旦關羽真的北伐成功,到時候蜀國的勢力範圍,就會迅速膨脹。反倒是東吳,因為的長江的阻隔,想要同時進行北伐,困難重重。也就是說,關羽北伐成功的話,蜀國的勢力範圍會迅速膨脹,但東吳卻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蜀國一旦膨脹之後,比起曹魏來說,對東吳的威脅明顯更大。
曹魏想收拾東吳,好歹還要跨越長江天險。而蜀國若是想進攻的話,連長江都不用過,因為人家本來就在長江以南。
想明白這個問題之後,孫權終於決定,趁著關羽北伐,從關羽背後進行偷襲,奪取蜀國所掌握的那部分荊州!
於是,就在關羽進攻襄樊的同時,孫權派兵奇襲南郡,一刀插在了關羽的背後。
不管是關羽還是遠在益州的劉備,都沒有料到孫權敢在這個時候翻臉。而這個戰略誤判,也讓蜀國就此陷入了被動。在得知孫權出兵之後,關羽火速回返,但此時卻為時已晚。最終,孫權截斷了關羽的歸路,最終在麥城附近生擒了關羽。
關羽被擒之後,拒不投降,最終被孫權所殺。關羽死後,原本蜀國所控制的荊州,盡數落入東吳之手。
關羽敗走麥城,標誌著蜀國徹底丟掉了荊州地區的地盤,在戰略上徹底陷入了被動。不過,相比之下,接下來夷陵之戰的失敗,或許才是對蜀國更加致命的一擊。
在得知關羽被殺,荊州陷落之後,劉備下定決心,要傾盡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同時奪回荊州。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裡,劉備從整個益州範圍,調集來所有精銳。就在劉備準備向東吳復仇的時候,北方傳來消息,曹操突然病故了。曹操病故後,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自此東漢徹底滅亡。在得知曹丕篡位之後,劉備不得不暫時放下復仇的事情,正式稱帝,以保有大義。
就這樣,因為這些事情,蜀國被拖了一年的時間之後,才終於集結完畢,正式向東吳發起進攻。此時蜀國已經丟掉了荊州的全部地盤,吳蜀兩國的交界處,已經轉移到了巫山附近。此時的劉備,在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幾乎拿出了全部的家底,壓在了這場戰爭。
這場戰爭,劉備既要為關羽報仇,同時也要重新奪回荊州。對於蜀國來說,荊州這塊地盤實在是太重要了,佔領荊州,蜀國就能對魏國形成鉗形攻勢。而沒有了荊州,以後蜀國就會被困在蜀地,再想出去就難如登天了。
這一戰,將決定蜀國的國運。
而這一戰的結果,大家也比較清楚了。最終,吳國的大都督陸遜,抓住了劉備的破綻,在夷陵地區大敗蜀軍。這一戰之後,劉備集結起來的數萬蜀軍精銳,一朝盡喪。
賭國運,賭輸了。
夷陵之戰,對於蜀國的影響是極為致命的。首先,這一戰之後,當年曾跟劉備一路南征北戰的老部下,近乎被全部打光了。從此之後,蜀國就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檔。其次,蜀地本就人口不多,一戰損失了數萬人,幾乎損失了蜀地一多半的兵力。
最關鍵的是,劉備的失敗,使得蜀國徹底無望再次奪回荊州。如果說,關羽的失敗,只是將荊州暫時丟掉的話,荊州本地其實還是有一部分士族,心向劉備。那麼夷陵之戰以後,這些士族也明白劉備註定不可能再回來,人心開始徹底倒向了東吳。
這一戰之後,荊州徹底成了東吳的地盤,蜀國再也不可能拿回來了。
丟掉了荊州,就意味著當年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再也無法實現。自此之後,蜀國再也不可能對魏國形成鉗形攻勢。想要進攻魏國,只能走北方那一線。而魏國對蜀國的防守難度,則急劇降低。
更要命的是,這一戰之後,劉備本人也命不久矣,幾個月之後便病逝於白帝城。只留下一個孱弱無能的劉禪,繼位成為蜀國的新君。
如果不是蜀地易守難攻,劉備死後,主少國疑的局面出現,外敵在趁機進攻的話,蜀國估計馬上就要亡了。
夷陵之戰的失敗,注定蜀國已經再無希望逐鹿天下。此後的蜀國,其實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後來諸葛亮的幾次北伐,其實也只是以攻代守,為蜀國強行延命而已。只要魏國不出現大的戰略失誤,蜀國就不可能佔到任何便宜。因為雙方的整體實力,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至於後來的錯失街亭,固然導致諸葛亮北伐失敗。但實際上,這次失敗的影響,卻遠不及當年的夷陵之敗影響那麼大。因為馬謖就算沒有丟失街亭,諸葛亮北伐成功,最多也就只能拿下隴右五郡,讓蜀國的國力增強許多。但從整體來看,蜀國和魏國的國力差距,依然大得驚人。所以,就算馬謖沒有丟掉街亭,一切都特別順利,這場勝利其實也只是一場小勝而已,遠沒有到可以徹底決定國運的地步。
反倒是當年的夷陵之敗,讓蜀國的國運徹底一落千丈,再無勝利的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