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武廟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
很多人以為七十二著名將領就是打仗最厲害的72個武將,其實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有人列舉了數十條理由,將張飛誇得天下地上獨一無二,不過是眼光局限性,只盯著「張飛」這個名字而已,當你眼光放到整個武廟,就會發現戰績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什麼叫七十二著名將領
要說七十二著名將領不得不說武廟,要說武廟又不得不提文廟。
唐朝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唐玄宗為了祭祀歷代著名將領,專門設置了一個廟宇來,主祭周朝開國太師姜子牙,以大漢留侯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著名將領10人從之。此時一般稱之為「太公尚父廟」。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姜太公為「武成王」,並將武成王祭典跟孔子的「文宣王廟」等同,此後,太公尚父廟被稱為「武成王廟」,又稱為「武廟」。此時依然只有十個著名將領從之。
唐德宗時期,公元779年-805年,武廟主祭為武成王姜子牙,配享為漢留侯張良,但是將著名將領總額增到六十四位,包括張良在內。
宋真宗時期,公元997年-1022年,武廟才有了七十二著名將領的說法。這個時期的武廟為:
主祭:姜子牙,
配享:張良,
十哲: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
(相比唐朝,將白起和吳起踢出了十哲的隊伍,將張良單獨列出來,所以增加了管仲、范蠡、郭子儀。)
七十二著名將領: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勣、田穰苴、范蠡、韓信、李靖、郭子儀、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復、耿弇、段熲、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濬、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亶、郭元振、李晟。
從武廟的歷史可以看出,七十二著名將領源於唐朝對武將的祭祀,真正來自於宋朝,所以這兩個朝代對著名將領人選有極大的影響因素。
十哲,七十二著名將領的數字主要是為了對照文廟的十哲,七十二賢。
七十二著名將領最重要的根本不是戰功
客觀點說,「善戰者無赫赫之功」,真正按照兵法來講,以弱擊強,以小博大從來不是真正的著名將領應該做的事。
《孫子兵法》有云「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也就是說,真正的能征善戰的將軍戰前就應該預估形勢,有極大把握了才能出戰。
可是,問題來了,大勢壓下,以強擊弱,就算打勝了,一般也認為那是理所當然,根本不會為人所津津樂道。就拿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來說,曹操率領20萬大軍(號稱80萬)南下 ,而孫權屬下實際只是集結了3萬,如果說曹操勝了,大多數人也只會覺得他的勝利是理所當然,絕對沒有他的敗兵更有紀念意義。
所以說,單純以歷史上有名的戰役來評價一個統軍將領的戰爭水平,本身就不是客觀的。
唐朝自從建立武廟開始,它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統治,來凝聚武將的「忠君報國」精神。
其實算起來,張良可能算武將?衛青、霍去病的戰績可是不如當時的六十四著名將領?無它,著名將領的選拔本身出發點或者說排第一的根本就不是統帥能力,否則的話也不會將君主排在著名將領之外了。
典型的例子,宋太祖趙匡胤有一次進了武廟,看到白起的畫像,就用枴杖指著白起說:「白起坑殺已經投降之士卒,太不仁慈,這樣的人也配呆在這裡?撤下去!」
宋初名臣高錫不知道是為了迎合宋太祖,還是什麼原因 ,也上疏,說「王僧辯不克善終,不宜在配享之列」,王僧辯是南朝著名將領,可是最後因為兵敗被殺,所以高錫說他「不克善終」,也要將他移除武廟。(算起來,關羽其實也是典型的不克善終,而且他的敗績可是比王僧辯更加有負面作用。)
好在當時有一個非常有名望的文學家梁周翰對這種做法十分不贊同,他說「但凡著名將領,世人皆知他們都是能征善戰,如果非要吹毛求疵,世人哪有完美的人?如果非要將已經立於武廟的著名將領撤下去,我擔心以後有更多人,為了私心,以吹毛求疵的原因撤下真正的著名將領,而用一些不名副其實之輩濫竽充數,也就失去了武廟的意義。」
這才保全了原本著名將領的地位,我估計這也是為何宋朝雖然新增至七十二賢,卻並沒有加上當朝武將的原因吧。
所以說,武廟的設立是為了祭祀歷代著名將領,凝聚武將的忠心,讓他們精忠報國,所以選擇的著名將領的第一要求是忠心,第二是名氣,第三才是戰績。
三國時期的張飛確實沒有多少戰績可言
說起張飛,名氣確實很大,有很多人都能歷數他的輝煌戰績:
1.拒水斷橋:長阪橋前面20餘騎斷後,曹軍數千人不敢過橋。
2.大敗曹魏著名將領張郃:為了爭奪漢中,曹魏張郃主動進攻巴西郡,劉備帶著大軍前來,令張飛率軍與張郃相抗,在相據50餘日之後,利用地理優勢大敗張郃。
3.義釋嚴顏:劉備圍攻成都期間,諸葛亮率領張飛和趙雲入川增援,一路攻破周邊郡縣,張飛攻打江州的時候,劉璋麾下大將嚴顏據守不出,被生擒活捉,張飛感動其忠義,將他釋放,並引為座上賓。
真正說起來,其實1和3真沒有什麼好說道的,對於普通人來說能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自然是很厲害的,可是這與著名將領其實沒啥關係,義釋嚴顏也是,這路偏軍本來都是來清掃的,根本可以說沒有抵抗力,劉璋對於劉備毫無防備,這邊沒有兵力可言。值得稱道的是他的氣度,沒有責怪嚴顏,慧眼識英雄。
跟張郃的大戰倒是算得上一場大勝,不過雙方兵力其實有限,因為地理關係,對整體局勢影響也不是太大,但是大勝是不可否認的。
所以說,張飛可以算著名將領,但是真正跟七十二著名將領的其他人相比,就我個人而言,戰績還是有所不如的,但是誰叫這個著名將領本來就不是以戰績為主呢?所以他能當選也是情理之中。
曹魏上榜為什麼很少?
首先,這個題主說法是有誤的,曹魏真正上榜的並不是只有張遼,還有滅了蜀國的鄧艾。
其次,張遼的戰績不多說,單單一個「威震逍遙津」就足可匹敵任何著名將領,以7千迎擊10萬大軍,先後兩次大破東吳,這個戰績實實在在是打響了他的威名。
所以,張遼和鄧艾能名列72著名將領,那是真的貨真價實以戰績打出來的。
最後,曹魏上榜少其實也是沒辦法的,
1.後期的杜預、羊祜、王濬這些人被算入了晉朝。
2.整個三國時期最巔峰的兩大統帥曹操和司馬懿,也因為是君主所以不能當選。
3.一個三國時期已經有了太多的人選入駐七十二著名將領,如果再加,其他朝代怎麼能服?
4.如果選的話該選誰?曹仁、夏侯淵、夏侯惇、徐晃等等無論是宗室還是五子良將,其實都差不多,除了五子之首的張遼比較出眾,其他的也許位高權重,但是沒有太特別出彩的地方。
總結
張飛能立身於武廟,而曹操麾下只有張遼,有實力因素,也有平衡因素,最主要的是其他人名氣不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