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漢末三國歷史,諸葛亮是蜀漢的一代賢相,更是劉備托孤的老臣,劉禪依賴的柱石。關於他的傳聞,只能用智慧超群來形容,自從追隨劉備之後,可以說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也是為了匡扶漢室的忠心,無奈諸葛亮最終還是逃不過宿命,病逝五丈原。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臨死之前要設計殺魏延呢?而且還是耍了個小伎倆。
殺魏延,歷史上給出的定論是魏延謀反,隨著近幾年歷史學家的考研,其實,魏延根本就沒有反意,而且關於魏延的個人形象問題,也完全不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繪那樣,一個長有反骨的人物。所以魏延謀反,這是三國時期的一大疑案,也是蜀漢最大的冤案。
魏延的身份地位很高,在諸葛亮執掌政權時期,已經蜀漢軍界第一人,官居征西大將軍,再加上勇武不凡,尤其劉備的親信大家,可以說除了諸葛亮,基本上就沒有人能夠駕馭得了他了。也正因為如此,才埋下魏延悲慘的父輩。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還要倚重魏延的勇武,對抗曹魏,故而對其非常信賴有加,但是諸葛亮死了,誰來駕馭魏延呢?聰明的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這一點,再說諸葛亮生前就已經指定好了繼位人,那就是蔣琬,「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這裡就涉及到另外一個人物,叫楊儀,同樣是諸葛亮北伐期間倚重的大臣,與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楊儀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於是乎,諸葛亮想到一個小伎倆。《三國誌》記載:臨終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機密的榻前會議,參與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等人,諸葛亮遺命.他死之後,不要繼續北伐了,全部撤回蜀國,撤離的時分,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並且說:「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意即假如魏延不服從命令,你們不要管他,軍隊本人開拔。
這個榻前會議唯獨少了當時軍銜最高的魏延,這是為什麼呢?諸葛亮撤軍的計劃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沒有考慮魏延的想法,這不是諸葛亮的巧設下的伏筆嗎?魏延是積極的抗曹分子,又怎麼輕易的撤軍了,當楊儀派費禕去問魏延是不是一起南下的時候,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應該繼續打下去,憑什麼一個人就要廢了蜀漢大業?!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給你楊儀斷後?
本來魏延和楊儀就水火不容,於是乎在這個時候,終於爆發了,楊儀覺得是個殺魏延借口,魏延也絕對是一個剷除楊儀的機會,兩者互相爭權,結果魏延在蔣琬、王平、楊儀、馬岱的聯合下敗了下來,以謀反罪被殺。而這些人都是諸葛亮的心腹啊!
魏延是蜀漢中流砥柱的著名將領,諸葛亮為何臨死之前就要設計幹掉他呢?難道真是因為他反叛嗎?當然不是,歷史學家的見地認為魏延謀反實乃蜀漢的一次內訌,而且是由諸葛亮主導的。諸葛亮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有幾點擔憂:
第一:魏延無人駕馭得了,諸葛亮病逝後,中央由蔣琬為首的荊州系,哪個是魏延的對手,一旦魏延掌權,基本上可以預想到後果的發生。
第二:魏延的軍事路線。魏延從坐鎮漢中開始,就有著自己的北伐軍事方針,諸葛亮死後,料定他不會放棄北伐,他一定還要堅持打下去,而且是非常冒險的打法,這與一生謹慎的諸葛亮不一致。為了保護蜀漢,蜀漢的軍隊不能由魏延這個冒險分子來折騰,所以只能忍痛割愛了捨棄魏延了。
諸葛亮利用斷後這個小伎倆,讓魏延和楊儀起衝突,幹掉魏延了。而楊儀最後的下場是「(楊)儀自殺,其妻子還蜀」,最後的得益者是諸葛亮的繼承人蔣琬,看似坐鎮後方,不動聲色,其實暗中關心著前線格局的一舉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