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那樣的群雄混戰、軍閥割據的激盪年代基本上起主導地位的都是男人。而今天我們要說的關於這個女人的故事,則完全是一個例外,她依靠她的身份和心機,一度掌控了整個國家的政局。
經過數十年的不斷兼併和戰爭洗禮,天下逐漸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作為吳國的當家人,孫權也有自己的煩惱。
煩惱不是其他事,正是讓歷朝歷代許多皇帝頭痛不已的繼位人問題,公元241年,三十三歲的太子孫登去世,六十歲的孫權老來喪子,悲痛不已,生活還要繼續,太子不能空缺。不久後,他立自己的第三子孫和為太子,吳國政壇圍繞太子一職的殘酷的政治鬥爭自此開始,史稱「兩宮之爭」。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孫和做了太子之後,第一個感到不爽的人便是他的弟弟孫霸,說來也有孫權的很大責任,由於他沒有冊立皇后,因此眾多兒子裡只有長幼之別,沒有嫡庶之分,加上孫權平時對魯王孫霸比較喜愛,打獵出巡喜歡帶著他,珍寶玉器的賞賜也少不了他,久而久之,難免讓孫霸有非分之想,老爹對我那麼好,大哥掛了,這下太子是不是該輪到我了。
可惜事與願違,他的三哥孫和做了太子(二哥孫慮於公元232年已經去世),孫霸自然不敢怨恨孫權,把一股怒氣全部轉移到孫和身上,並且身邊聚集了一幫文武大臣,企圖從孫和手中將太子之位奪過來。
第二個感到不爽的是個女人,她便是孫權的長女孫魯班,字大虎(看這字,便知道不是個省油的燈,後來她的種種所為,確實如此),是步皇后所生。
這個皇后也是她在公元238年去世時追封的,不過步皇后在世時很受孫權的寵愛,宮中之人對她的禮節也接近皇后。
孫權不立她做皇后的原因是朝中大臣的反對,大臣們出於維護當時太子孫登地位的考慮,建議冊立孫登養母徐夫人為皇后。
而孫權心裡又想立步練師(步皇后的名字)為皇后,兩方爭論不下,因此導致皇后一職空缺。
母親那麼受寵愛,可想而知,孫魯班在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低。
由於孫權對孫魯班的喜愛,導致她在一些朝廷大事上面都有一定的影響力,為何孫和做了太子,她感到不爽呢?
這還要從立皇后一事說起,步皇后去世後,大臣曾經提議冊立孫和的母親王夫人為皇后,但是為孫魯班等人阻止,最終此事不了了之。
孫魯班阻止的原因很簡單,我老媽拼了一輩子都沒能當上這個皇后,憑什麼讓你王夫人來摘桃子啊!
孫魯班尋思,如果孫和將來做了皇帝,肯定要為此事報復自己,既然這樣,我還不如主動出擊,將他從太子位置上給拉下來,因此也暗暗加入到了魯王黨的陣營中。
孫魯班起初嫁給大都督周瑜的長子周循為妻,頗有乃父周瑜風範的周循英年早逝,她又改嫁給了右大司馬全琮為妻,故史稱「全公主」。這位全公主仗著父親孫權的寵愛和自己在宮廷內外的影響力,開始尋找機會陷害孫和。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已過花甲之年的孫權有一次臥病在床,作為太子的孫和為了盡孝道,替自己的父親祈福,便率人來到宗廟祭祀。祭祀完畢後,恰好他老丈人張承的弟弟張休的府邸離宗廟很近。巴結太子的機會自然不能放過,張休早早的就在宗廟門口恭候太子孫和的大駕,邀請其前往府中赴宴。
張承、張休兄弟的父親便是吳國重臣張昭,張氏一門在江東士族中的影響力非同一般,加上是自己的親戚,太子孫和沒有過多猶豫,便欣然前往。這一幕恰好被全公主派來監視的人看在眼底,這位很稱職的探子立馬去向全公主匯報這一情況。
全公主和手下人一商量,覺得這是個可以大做文章的好機會,她利用自己公主身份可以自由出入宮禁的便利,很快便向孫權告狀,太子孫和壓根沒有去宗廟祭祀,而是跑到揚武將軍張休府中飲宴去了,並且他們在密謀陛下你一旦駕崩後的大事。更讓人氣憤的是,前幾天我進宮,看到王夫人(太子孫和的母親)有說有笑的,完全不把陛下您的病情放在心上。
自己寵愛的女兒這麼說,肯定是沒有錯了,孫權雷霆大怒,立即命人將王夫人召來訓斥了一頓,王夫人突受這無妄之災,更是一頭霧水,自此之後膽戰心驚,很快便鬱鬱而終了。而太子孫和此後受到的信任和器重越來越少,讓魯王一黨看到了扳倒他的希望,因此馬不停蹄籌劃接下來的行動。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太子黨和魯王黨在朝堂上掀起的一波又一波的爭鬥讓孫權心煩不已,逐漸的他覺得這兩個不成器的兒子都不是理想的繼位人,因此便廢黜了孫和的太子之位,將其流放;而孫霸更悲慘,鬧騰了半天啥也沒撈著,最後被孫權問責賜死,一眾黨羽盡數被誅殺。
在背後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的全公主卻安然無恙,孫權對她的寵愛有增無減。太子之位再次空缺,孫權經過一番考量後,決定立幼子孫亮為太子。為了鞏固自己以後的權勢,全公主相中了老公全琮侄子的女兒,此女容貌美艷、頗有賢惠之名,全公主常常帶這個女生進宮,並且不斷在孫權面前提及將其許配給太子孫亮一事。
禁不住她的軟磨硬泡,加上孫權對這個小姑娘比較滿意,下詔將其賜給太子孫亮為妻,全公主在朝中的影響力和勢力進一步得到了擴大和增強。
都說人年老容易感懷傷情,英雄如孫權也不例外,他心中念起前太子孫和的種種好來,有一次便在全公主面前感慨,打算把流放的孫和給召回來。全公主心頭一驚,這還得了,趕緊以太子孫亮深孚眾望,如召回前太子會讓別有用心之人揣摩陛下心意,從而動搖國本,請陛下萬萬不可以家事而誤國事啊!
孫權很快恢復了政治家的本色,想想確實是這麼個道理,遂打消了這個念頭。公元252年,一代大帝、七十一歲的孫權因病去世,吳國進入了多事之秋。
孫亮(243年-260年),字子明,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52-258年在位。母潘皇后,他是吳大帝孫權最小的兒子(七子)
太子孫亮繼位後,由於全公主的擁立之功,全氏一門五人封侯,孫亮的老丈人全尚更是成為總領朝政的錄尚書事,而全公主的地位則更加煊赫,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完全可以左右朝堂的動向,以一介女流之身,能達到如此權勢,遍觀整個三國時期,也是極為罕見的。
吳國先後由宗室孫峻、孫綝掌權執政,這些權臣逐漸和皇帝孫亮之間產生了齷齪和矛盾,他們的專權也讓眾多的東吳豪族感到不滿。
公元258年,孫亮與全公主、全尚、劉承等人密謀除去權臣孫綝(孫峻已過世),可惜事有不洩,孫綝搶先發難,率軍控制了京城,皇帝孫亮被廢黜,全公主及全氏一門被流放。
自此,這位權傾一時的全公主從權力巔峰滑落,正式退出了吳國的政壇。
此後不知所終,結束了她興風作浪、左右朝堂的別樣政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