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提到曹操,大家並不陌生。可能由於《三國演義》的因素,讓人覺得曹操是一個奸詐陰險之人。當然在歷史上,曹操也是一位一手遮天的權臣。
不過,就以當時的情勢而言,曹操雖然欺壓天子,但他確實對漢朝有功。
東漢末年,天下動亂,漢室勢弱,內有權臣專權,外有諸侯割據擁兵自重,同時漢天子也屢遭權臣挾持,其中曹操就是一位。
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他以天子之名征討四方,經過他多年的東征西討,確實掃滅了不少割據勢力,並且還統一北方,對於衰弱的漢朝而言,確實給漢朝帶來了一些生機,當然,曹操的地位、威望也確實越來越高。
但對於整個漢朝和天下大勢而言,曹操征討天下、統一北方,確實是有利的。正如他自己所說「若沒有我,不知天下幾人稱王」,這一點是毋容置疑的。
至於曹操的功過是非,歷史早已定論,這裡不做多言。
當初曹操在掌權時,每到戰爭之時,他總是親自出征,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亂世造英雄,在亂世之時,以武略為主。也就是以掌握兵權為主。誰掌握了兵權,誰就掌握了權利,誰就可以控制一切。
曹操後來的地位為什麼越來越高。就是因為他掌握兵權,每當出戰他親自出征,打了勝仗,自然都是他這個主帥的功勞。打的勝仗越多,他的地位就越穩固。
就算打了敗仗,他有地位、有兵權,誰又敢造次亂來。只要牢牢的掌握兵權,就控制了一切,又豈能輕易的把兵權委託他人。
委託之人若忠心還好,若有二心,豈不是地位不保。
曹操親自出征,不僅可以得名利之功,而且還可以牢牢的掌握兵權,所以他總是要親自出征。
其次,曹操親自出征,可以在戰爭之時,招攬人才為自己所用。畢竟他是主帥,別人投靠的自然是他。
若是讓他人帶兵打仗,招攬的人才雖然名義上是他的下屬,但實際上卻非自己的嫡系。
所以,親自帶兵又有招攬人才、穩固地位的功效。
最後,自古以來都上馬打天下、下馬治天下。
所謂上馬打天下,講的就是武略,跨馬出征、衝鋒陷陣,想要打天下,就需要攻打城池、攻佔地盤。而想要取得城池、地盤就是靠打。
雖然常說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但是若不先打下江山,又治理什麼呢!
正所謂萬事開頭難,打江山就是治江山的起源,所以打江山就需要親力親為,在以武略征戰天下、征服四方。
在古代開國皇帝中,不少都是常親自出征的,而把留守後方的事交給信任的、有能力的大臣。
比如劉邦,他就是常親自帶兵,雖然在楚漢相爭的前期,他屢次敗於項羽,但他還是一如既往的親自出征,而把後方交給蕭何治理。
曹操也是如此,他親自帶兵征戰天下,留夏侯惇為了治理後方。和曹操同時期的劉備,也是常親臨戰陣。
所以,打天下還是需要親力親為、親自出征,這樣來看,就不難理解曹操為何總是要親自帶兵了。
當然,也有的皇帝很少親自出征,但是他有得力的助手。比如李淵,他做皇帝後,大多是在京城,而把征討天下的大任交給了李世民。李世民是李淵之子,子代父出征,也可以體現出開國親征的重要性。
而李世民後來為什麼能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因為他常年的親征,不僅為大唐建功立業,得以位高權重、地位顯赫。重要的是,他通過帶兵,可以掌握軍權,得以在軍中有一大批的忠實追隨者。這些追隨者,雖名為大唐李淵之臣,但其實卻是李世民的嫡系心腹。李世民在軍中有權利地位,自然發動政變容易成功。
由此可見,打江山親自出征是很重要的。
總的來說,曹操之所以親自出征,就是為了牢牢的抓住軍權,絕不讓別人染指軍權的機會。同時他也沒有絕對信任之人,所以才不放權。因為一旦所托非人,自已的處境就慘了。
曹操通過親力親為的出征,得以奠定了曹魏政權,但他的子孫後來做了皇帝,就開始安坐龍庭而少於戰陣,把征戰之事就交給手下大臣(當然,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是如此)。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曹魏政權落到了曹爽之手,但曹爽豈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雖然在曹操時期不怎麼出名,但在曹丕、曹叡時期他可是一個牛人,成為了一個專門帶兵的帥才,他帶兵的時間久了,就和曹操一樣,自然也積累的一大批的追隨者,後來他發動政變,徹底取得的曹魏政權,從此曹魏政權盡落於司馬氏之手,為後來司馬炎以晉代魏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