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孫權勢力不弱,為何卻是三國最後一個稱帝的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東吳孫權勢力不弱,為何卻是三國最後一個稱帝的呢

首先孫權和曹丕劉備不一樣,東吳的政府在合法性上是存在問題的。別管曹丕是不是篡位,明面上是劉協讓位給他的,是繼承的正統。而劉備那就更清楚了,人家是中山靖王之後,蜀漢就是打著繼承正統的旗號建立起來的。有兩個正統在,而且那個時候的人也比較看重這個,反觀孫權名不正言不順,稱王稱帝就坐實了自己的狼子野心。所以孫權這個皇帝當得還是比較彆扭的,也是他那麼晚稱帝的一個原因。

並不是孫權不想,而是他沒有那個名分稱帝。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再怎麼亂,曹操,劉備,孫權都是漢朝的臣子,打著大漢的旗號進行土地兼併。到了曹丕通過漢獻帝劉協禪讓的方式篡漢稱帝是順理成章,這在大義面前是站得住腳跟的。

而劉備呢,漢室後裔,有漢獻帝劉協所封的皇叔之名,自荊州丟失以後,國力受損,劉備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目的是振奮人心。劉備堅持自己是漢室宗親,是皇叔,在漢獻帝劉協下台之後稱帝名正言順。而孫權呢,只是一個諸侯,既沒有天時又沒有人和。所以達不到稱帝的條件,上一個妄自菲薄想稱帝的袁公路已經消逝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了。

在劉備擁有荊州大部分土地的時候,孫權一直想著如何奪取荊州,終於在公元219年,乘著關羽北伐之際,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失了荊州,劉備就是去了一奪天下的資本,於是,在劉備稱帝的同一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為了避免,曹魏給自己帶來壓力,早早地像曹丕稱臣,接受其吳王封號。目的是借此張大自己聲威,避免兩線作戰,集中兵力西進。

所以孫權遲遲不稱帝還是有原因的,出於對政權合法性、實力對比、情勢所迫、內部國情等種種條件的考慮。最終孫權稱帝的時間為公元229年,比曹丕和劉備都晚了好幾年,不過孫權252年才死,也當了23年皇帝了。而曹丕在位6年,劉備才3年,這麼一看孫權也算是後來者居上。

總之,孫權之所以遲遲不稱帝,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然等最後三國疆域已定,孫權還是稱了帝,此時,已經沒有多大阻力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