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被逼寫詩在歷史上非常出名,後人在讀到這個典故時,往往都會佩服曹植的才華,然後大大鄙視一下他的哥哥曹丕,認為他為何要如此殘忍,連自己的親弟弟都不放過。事實上,如果兩個人的位置對換,曹植甚至未必會給曹丕七步成詩的機會。不是有一些說法認為,曹丕就是因為不想殺曹植,才會讓他先作詩,兄弟之間知根知底的,難道曹丕會不知道弟弟的水平?
其實,兄弟倆早期的爭鬥中,比較危險的那個人正是曹丕。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但在曹操這裡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首先,曹丕跟曹植都不是曹操的嫡長子,真正的嫡長子曹昂在宛城之戰時,就為了替曹操擋刀而英年早逝了。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曹丕與曹植的機會是平等的。第二,曹操並沒有早早確定繼承人的習慣,在他制定的規則中,所有兒子在二十歲以前都是不封任何官職的,也就是大家的起跑線都一樣。但曹丕年長畢竟還是佔了一些優勢,因為他率先突破了二十歲這個關口。在他24歲那年,曹操將他封為五官中郎將兼副丞相,結合他是曹操兒子的身份,這個官職基本上就是當繼位人來培養了。
但其實並非如此,這個職務跟是否確立世子的身份,根本就是兩碼事。因為官職雖然是曹操封的,但其實是朝廷封的,當時曹操並未篡位。因此,如果後面曹操改變主意,準備放棄曹丕,只需要通過朝廷來操作就可以了,比如調整一下曹丕的位置,讓曹植頂上來,基本上就是分分鐘的事情。為什麼說會有這種風險存在呢?原因很簡單,也很致命,因為曹操不喜歡曹丕這個兒子,甚至有些反感。當年曹操在宛城之時,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在戰鬥中捐軀,曹操本人也是大難不死逃過一劫。而當時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人,就是曹丕。十歲的曹丕也是身在宛城的,戰鬥剛開始,曹丕找了一匹馬,然後就偷偷溜走了。
這種事情如果放在普通人家或者現代,大家都會稱讚曹丕隨機應變,幹得好,可在曹操看來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古代十歲的孩子就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何況又是曹操這種梟雄之子,你父親、兄長、堂兄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你沒想著共患難,反而先逃跑了,能給曹操留下好印象才怪。當然,曹操也不可能真的因為這種事情就去責備曹丕,畢竟這還只是個十歲的孩子。但是後來他逐漸發現,曹丕完全沒有當年曹昂尊老愛幼的風範,對於幾個弟弟基本都不當一回事,對待其他人也是一副寡淡的樣子,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沒什麼人情味的人。
曹操就從心裡越發牴觸曹丕了。而曹植就不一樣,他跟曹操最喜愛的兒子曹沖一樣,都是少年英才,一個是腦袋好使,另一個是文采出眾,加上比較會說話,能討老父歡心,因此,曹操就更偏愛曹植一些。曹丕24歲出道,而曹植則在23歲就被封侯,後來曹操率軍討伐孫權,留守鄴城的不是副丞相曹丕,而是臨淄侯曹植,古代皇帝出征,一般都是留太子監國,從這兩個細節可以看出,曹操更加傾向於立曹植為世子。那麼後來,曹植為何會在這場繼承人爭奪戰中成為最終失利的一方呢?原因主要在三個人身上。
第一個是賈詡。賈詡此人號稱「毒士」,可以說是三國最聰明的人之一,而且詭計多端,如果比陰謀的話,恐怕諸葛亮、司馬懿這些人都不是賈詡的對手。曹操曾經就繼承人問題向賈詡徵求過意見,賈詡一開始沉默不語,直到被曹操逼急了,才說了一句「此時此刻我想到了袁紹和劉表」。潛台詞就是,如果您廢長立幼的話,就有可能走上袁紹和劉表的老路。這一刀,對曹植來說,實在是夠狠。第二個是楊修。楊修也是三國時著名的聰明人,但他的聰明跟賈詡比起來,只不過是小聰明,但是這樣的人往往很合曹植這位文人的胃口。由於楊修在這場儲君爭奪戰中,每次出的計謀都不如曹丕那邊,結果導致曹植在曹操心目中越來越失分。而楊修本人更是因為過深介入諸位之爭,最後被曹操處死了。
第三個就是曹植本人。曹植的文采非常出眾,但在政治方面卻非常幼稚,跟曹丕相比頗有不如。曹操作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當然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就放棄了更加適合繼承衣缽的曹丕。因此,曹植最終出局,根本上是由他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