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最後時光如此眷戀洛陽為何死後葬在安陽?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最後時光如此眷戀洛陽為何死後葬在安陽?

公元219年十月,已是垂暮之年的曹操,回到已荒廢的帝都洛陽,下令重建北部尉廨、興修建始殿,曹操回洛陽,不只是對自己仕途起點的回顧和對洛陽的懷念,更重要的是在為一個新的洛陽和一個新王朝奠基,而修建部尉廨、建始殿的地方就是現在洛陽東部,漢魏洛陽城故址金村附近。

公元220年初,一代巨星曹操在洛陽隕落。

曹操籍貫沛國譙人(今安徽亳州譙城區),曹操的青少年時代是在父親身邊的,也就是說是在洛陽長大的,因為曹嵩長期在洛陽工作。曹嵩的養父曹騰是大太監,在宮中30多年,歷事四帝,官至中常侍大長秋,負責管理長秋宮(皇后所居之地),封費亭侯;曹嵩先後任司隸校尉、大司農、大鴻臚,後來官至太尉,成為「三公」級別的最高官員。曹操幼年時期,曹嵩已是司隸校尉,這是督察京師和地方的監察官,職權很重,號稱「臥虎」。曹操跟他一起生活,應是自幼生長在洛陽。

曹操在青少年時期在洛陽就學讀書,與袁紹、張邈是玩伴,雖然少年遊蕩無度,但得到了當時以「知人」著稱的橋玄、何顒、許劭等人的欣賞,何顒評價說:「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在此期間曹操的人生觀得以確立,並在二十歲便嶄露頭角被舉為孝廉,任北部尉掌管洛陽北部的治安。

當時洛陽北區居住的多是達官貴人,他到任後申明法紀,「撥亂之正,以刑為先」,大宦官蹇碩的叔父犯禁夜行,曹操毫不手軟,當即棒殺,此舉效果卓著,一時「京師斂跡,莫敢犯者」。

後來漢室遭遇董卓之亂,已經三十多歲的曹操散家資出洛陽,組織民團並聯合各路義軍共同抗擊董卓,數十年戎馬倥傯,歷經戰爭無數,「挾天子以諸侯」,無論後世所評奸也佞也罷,最終取得三國鼎力之局面,而到他身故之時,一直以漢臣自稱。

但為什麼曹操在去世前幾個月,沒有率軍直奔襄陽、樊城前線,也沒有前往許都加強防守,而是回到洛陽——三十年前被董卓一把大火燒成廢墟的洛陽。

這次回洛陽,曹操重建北部尉廨,「令過於舊」,這是暮年的曹操對自己仕途起點的回顧和肯定。但更重要的顯然是另一座建築——建始殿,在舊廢墟上建一座新宮殿,並以「建始」名之,這意味著什麼?他在為一個新的洛陽奠基,為一個新王朝奠基,在三足鼎立的格局中,洛陽的地望,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已至暮年,卻壯志難酬 」。

他是站在百年帝都的高度,在他自知餘日無多之時又在尋找百年基業的起點。

曹操對洛陽深深的情懷,人生起點與終點均留在了洛陽,但為什麼後葬在了安陽?聽聽省文物局副巡視員、省文物考古協會會長孫英民的解讀。

「曹操青少年時期在洛陽不斷學習,知書明理,從而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殺違令官宦等一些事讓他取得了自己初步的政治資本,所以說洛陽是他的成長地、成名地,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的」。

「熟悉三國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雖然大權在握,但始終沒有稱帝,國號也一直是漢魏。生前天子進公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庚子王崩,謚號:武王。二月,葬高陵,謚號:魏武王。他的高陵中出土器物上印有「魏武帝」字樣,但那是他兒子曹丕追封的,當時曹丕已經稱帝。」

「曹操一直以漢臣自居,洛陽是當時的國都,他葬在這裡會有違禮儀,所以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鄴城安葬,也就是今天的安陽一帶。」孫英民說。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