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大半生爭霸中原,為什麼還是一事無成?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大半生爭霸中原,為什麼還是一事無成?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劉備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公元175年,劉備在母親的要求下,外出求學。這對於劉備而言,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從這一點上來看,劉備之母,不失為一個有遠見的偉大母親。不過當時的求學,跟今天的求學可不同。這個不同,在於起點,根據劉備直接拜倒盧植門下來說,劉備的起點直接就是大學。不過起點雖高,而且還是名師,可是劉備卻心思不在學習,他喜歡的是穿得漂漂亮亮去參加各種富豪的宴會,或者去遛狗什麼的。說白了,劉備喜歡跟英雄豪傑、達官貴人搞社交,廣交朋友。

俗話說,朋友多了,走遍天下都不怕。其實無論古今,朋友對於一個人而言,一直是一支重要的、甚至是成就事業的力量。所以說,劉備做得沒錯。他在搞社交的過程中結交了非常重要的朋友,比如張飛、關羽、公孫瓚、張世平、蘇雙等。

這些朋友,每一個人都對劉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張世平和蘇雙是中山一帶的富商,他們是第一批拿出真金白銀資助劉備起事、招兵買馬的人。那關羽和張飛就不用說了,是率先加入劉備陣營的元老級將領。再比如公孫瓚,劉備在落魄的時候,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公孫瓚不僅拿出兵馬,更是拿出良將趙雲,以資助劉備。

劉備就這樣,在各種朋友的資助或輔佐之下,在中原征戰打拼了二十多年,卻連一寸立足之地都沒有佔領。那麼其中的原因頗為令人深思,有人說是因為他身邊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謀臣?然而事情似乎並沒有這樣簡單,就算有諸葛亮之後,他也同樣沒有立足之地,能夠得荊州之部分暫時立足,其中因素多半在於東吳考慮拉劉備一塊抗曹,才使得劉備藉機有了一點立足地。所以,劉備事業一直沒有起色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或者說劉備大半生爭霸中原,為何一事無成?其中原因被後來者的龐統一語道破。

事情的起因是龐統加入劉備陣營之後,見縮居在凋敝的荊州,和曹操、孫權共分荊州,已經無利可圖。恰逢益州的叛徒張松來獻媚,勸劉備入川。而劉備又沒有入川的正當理由,所謂出師要有名。於是劉備就說了這麼一段話:

「目前,我的敵人是曹操,而我與曹操是不同的,曹操急切嚴厲,我則寬厚溫和;曹操殘暴凶狠,我便仁慈寬厚;曹操詭譎狡詐,我便忠誠正直。總之,無論是做什麼事,曹操所做的,我都要跟他反著來,只有這樣才能做成事。若如今因小事,就失信義於天下,這不是我劉備該做的!」

劉備這番話,從道義上來說,他也沒有說錯,這是他的做人做事的法則。每個人想成就一番事業,都必須要有一套自己的法則或成功金律。劉備的金律就是與曹操擰著來。那麼劉備為何如此做呢?當然他也有他的理由。在歷史上就有先例。

三國時期,劉備自詡為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人,說白了劉備是以劉氏皇族後裔自居的,故此,當有人把曹操比作凶狠之項羽的時候,劉備則以劉邦一角自居。數百年前,劉邦窩在漢中的時候,韓信就曾經給劉邦上過一道建議,那就是凡是項羽所做,讓劉邦都反著來。劉備以此為依據,也就玩上了跟曹操反著來。

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要搞清楚:第一個問題是曹操不是項羽;第二個問題是三國不是秦末。

第一個問題是,項羽是一位傑出的將帥,但是其他方面都很弱,然曹操則不同,他幾乎是一位全才,文武兼備,上馬可統兵百萬,下馬可運籌帷幄,舉筆可文采飛揚。

第二個問題是歷史背景已經發生了巨變,秦一統時間短,秦末亂世的情況也比較複雜,但是東漢末期時,歷經西漢東漢合起來四百年左右的歷史,雖然發生了割據動亂,但是其情勢與秦末的動亂是大不相同的。秦末之時,各路力量是要堅決推翻暴秦的,然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要推翻東漢朝廷,但各路力量則鎮壓起義輔助朝廷,繼而以實力相抗,但是朝廷依然存在,雖然名存實亡。但在這股梟雄爭霸的潮流中,只有曹操是最成功的,因為他名正言順,原因則是挾天子以令諸侯。

可以說,曹操做成了很多事,除了握著天子,還利用屯田制度,解決了因為黃巾起義造成的數百萬流離失所的饑民問題。再就是曹操的人才選拔制度,唯才是舉,在三國也是首屈一指。

那麼曹操做成了如此多的事,劉備不想著去借鑒其長處,反而總想著處處擰著來。這可以說是劉備在政治上表現不成熟的一面,或者說他的處世方略不成熟的一面。總結出來,就是一味追求個性,不能隨機應變,從現實情況出發去看待問題。比如跟曹操交過手的對手,劉備也都曾覬覦過對方的地盤,無論是呂布、袁術、袁紹等,但這些人都被曹操收拾了,而劉備卻被這些人驅趕了或壓制了。究其原因,跟他做事的方式或方略關係很大。難怪龐統聽完劉備的解釋後,呵呵一笑,說:

「主公啊,這都什麼年代了,你還這麼玩呢?現在天下已是亂世,無論做事做人都不能太墨守成規。兼併弱小,攻伐昏暗,這可是春秋五霸之功業!逆取順守,報之以義。等我們奪取益州,強大之後,再對劉璋封侯,其實也不算失信。更為嚴重的是,若今日我們不取益州,此地也早晚會有人去取。」

龐統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其實指出了劉備以前爭霸中原二十餘年,卻一事無成的根源所在,那就是在亂世,所謂的道義都是相對而言的,而道義是掌握在勝利或強者的手裡,而非弱者的手裡。比如曹操,當時反對曹操的腐儒多的是,甚至有些腐儒還在曹操手下做事,可是言論的反對,並不能阻止曹操一步步強大。劉備認為從正面和曹操競爭,不是對手,想反其道而行,集結反對曹操的力量來做事,可事實上是策略上的錯誤。反而,曹操的諸多做法,卻是成功之道,應該借鑒來用。

當然龐統在指出劉備失敗根源的同時,也為劉備拿出了一個新的做事的思想綱領,即「逆取順守,報之以義。」可以說,龐統此言,對於劉備而言,有著「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效用。

也正是因龐統之言,劉備的做事風格也立即發生重大改變,以前他時刻以信義和名聲為要,以後便懂得以實際利益為要,拿了益州,還要漢中,得了漢中還賴著荊州不還,便是最好的明證。在謀求實際利益方面,劉備不再與曹操對著幹,而是越來越像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