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關羽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三國人物,若論後世風光程度,就連被神化的諸葛亮恐怕都無法和關羽相比。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後世皇帝給關羽追封的謚號。
所謂謚號,《逸周書·謚法解》說:「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說白了就是後人根據其生平事跡或特點,用一個字或幾個字給出一個評價。
但是這個評價有好有壞,因此謚號也是分類別的,一般為三類,美謚、平謚、惡謚。比如漢武帝的謚號是孝武皇帝,這「武皇帝」,則是屬於美謚的,有稱頌其文治武功的意思;而像周厲王的「厲王」則屬於惡謚的,說明後人對他的評價是批評的態度;再比如漢哀帝劉欣的謚號是孝哀皇帝,這「哀皇帝」則是平謚的,代表後世對他的同情。
此外,除了大致的類別外,謚號的字數也是很講究的,從最初的一個字、兩個字,演變到後來的多個字,甚至十個字,乃至以上。這一點在關羽的謚號上是表現非常明顯的。今天筆者著重來看看關羽死後,被追封了13個謚號,每個謚號具體是什麼意思?
除了13個謚號之外,關羽在活著的時候,被封過兩次,一個是漢壽亭侯,一個是前將軍。漢壽亭侯表面上是東漢朝廷漢獻帝劉協封的,但是實際上是曹操奏請封的,因此說白了,那就是曹操的意思,不過是蓋了個漢獻帝的大寶而已。曹操對關羽拜將封侯的目的很簡單,認為關羽是個人才,想把他招撫到麾下,此處足見曹操對關羽的重視。
前將軍則是劉備稱漢中王之後封的,這個職位是劉備集團的最高軍職,足見劉備對關羽功勞的肯定和褒獎。
回顧這兩處的目的是,大略瞭解一下關羽生前的情況,以便對他死後的謚號有更好的理解。從歷史跨度來看,關羽被追封謚號的大體情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封侯。
關羽死後被追封的第一個謚號,叫「壯繆侯」。
此謚號乃是蜀漢的第二任皇帝劉禪在景耀三年追封的,可以說是關羽的第一個謚號,也是歷來受到爭議最大的謚號。原因是有人認為這個謚號中的「繆」字帶有貶義的傾向,也就是說劉禪給關羽的謚號是惡謚。那麼關羽這個謚號到底是什麼意思?
根據字面意思來理解,所謂壯繆,就是「武而不遂曰壯,名與實爽曰繆」。不過按照追諡的標準來看,其「壯」字多有層意思可以理解,比如戰功卓著謚為壯,武力過人也可以謚為壯,克敵制勝同樣謚為壯,甚至連戰死疆場亦謚為壯。總的來看關羽的情況,其實跟這個「壯」字還是比較匹配的,比如其勇武的能力、水淹七軍的戰功、甚至敗走麥城被殺的結局,都可以用「壯」為謚。
因此,結合關羽的平生事跡來看,關羽謚「壯」大概就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對關羽平生成績的肯定,但另一層卻又有惋惜的意思,此惋惜主要是指他發動樊城之戰,在短暫的威震華夏之後就以慘敗收場。雖然其武功和能力不錯,但是卻沒有取得圓滿的成績,故曰「武而不遂」。
再有「繆」,主要指名氣和實際不符,就是名不副實。為何這麼說呢?一方面是指關羽在蜀漢的地位,位列蜀漢第一武將;另一方面是指關羽在三國時期的名氣,受到了諸如曹操、周瑜等人的高度評價,但是結果呢,關羽並沒有打出與自己名氣相符的成績,結果還落了一個不得善終的結局。故為「名與實爽」。
從「壯」「繆」兩點來看,關羽之「壯繆侯」的謚號,嚴格來說是不能算作惡謚的。劉禪的追諡是相對比較客觀的,肯定的同時帶著惋惜,應當是一個平謚。
第二個階段:封王。
進入宋元,關羽的謚號級別進入封王階段。
關羽死後被追諡的第二個謚號叫「義勇武安王」,追諡者為宋代的宋徽宗趙佶。從劉禪到宋徽宗,這個時間跨度是比較大的,但是級別卻提升了很高,從侯到王。所謂義勇武安王,大略意思就是忠義、勇敢、武能安國的王。這個謚號絕對是美謚。
但是到了宋高宗趙構,他對關羽追封了第三個謚號,不過他給關羽的謚號,則是劉禪和趙佶的結合體,為:「壯繆義勇武安王」。等於是同時認可了劉禪和趙佶兩任皇帝的追諡意思。於是,這個謚號又回到了平謚的狀態。
關羽的第四個謚號來自宋孝宗,從宋孝宗這裡開始,關羽的謚號字數基本就開始變得多了——「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多了一個「英濟」,但是意義就不一樣了,「英」乃英雄,「濟」乃濟世。關羽這回不但是忠義勇敢,而且還英雄濟世了。
宋朝被追諡三次,一次次都在提高。到了元朝時期,元文宗對關羽進行了第五次追諡,級別更是高於宋,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元文宗把之前的「壯繆」去掉了,而改為「顯靈」,這就具有了一定的神靈傾向了。
第三階段:初級封帝。
進入明朝,關羽被追諡兩次,在總追諡數據中,為第六和第七次。
明神宗對關羽進行了第六次追諡,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可以說,關羽被追諡的分水嶺,就是來自於萬曆皇帝這個追諡,讓關羽直接從地上到了天上,從人成帝,被送上了道教的神壇。
明思宗對關羽進行第七次追諡,為「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這個謚號雖然沒有上個謚號字數多,但是份量卻極其足,從帝君到天尊,天尊乃是道教神仙中的最高級別,關羽被追諡的地位可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第四階段:高級封帝。
第八次追封的謚號來自清世祖順治皇帝,他給關羽的謚號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此謚號雖然沒有萬曆帝和明思宗的長,但是卻發生了質的變化,此變化則是「關聖大帝」。
結合之前的追諡,清朝時期對關羽的追諡,可以說是元朝元文宗的升級版。在劉禪和宋朝時期,關羽的謚號還是比較接地氣的,從侯升為王,尚處於人間狀態,但到了元的時候,一個「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讓關羽充滿了神靈氣息。不過元文宗給的謚號,還是人神結合的狀態。
到了順治帝時,就是人神結合的豪華版,關鍵點在於「大帝」。
「大帝」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針對皇帝而專用的謚號,《逸周書·謚法解》有言:「則天法堯曰大。」比如皇天大帝、帝乙大帝、盤庚大帝、武丁大帝、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對李耳的追諡,古代史上唯一被追諡的聖人)等。
第二意思是道教中級別極高的神,比如三清大帝、三官大帝、東嶽大帝等。
由此可見,在清朝順治時期,關羽被提升到了一個雙層高度,在人間,被提升到了和傑出皇帝同等地位;在道教,則提升到了最頂端的神祇地位。
到清世宗雍正皇帝時期,關羽被進行了第九次追封,不過這一回不但關羽被追諡,連關羽的祖輩三代都被追諡。這可真是應了那句俗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關羽被第十次追諡,來自清高宗乾隆,謚號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乾隆在順治帝的基礎上加了一個「靈佑」。原本靈佑是大圓禪師的名字,唐朝時期的佛教高僧,是溈仰宗(中國五大禪宗之一)的創始人。當然在乾隆的追諡裡,除了佛教因素之外,其「靈佑」當還有「神靈庇佑」的意思,這也符合古代帝王的思想,都想得神靈庇佑以保帝國王朝的長治久安。
關羽的第十一次追諡來自清仁宗嘉慶皇帝,謚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關聖大帝」。此謚號比乾隆多了一個「仁勇」,「仁」乃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因此,這就等於是在關羽身上增加了儒家的因素。至此,關羽成為儒釋道三家通吃的神靈。
清宣宗道光皇帝對關羽進行了第十二次追諡,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此謚號比上一個又多了兩個字,即「威顯」。所謂「威顯」,大約就是威力顯示,或神威顯靈。這其實也暗含了道光皇帝的訴求,因為此時的大清國已經不是康乾盛世了,帝國開始走下坡路,困境重重,只好求助關羽顯神靈庇佑帝國的發展了。
清德宗光緒帝最後一次、也就是第十三次對關羽進行追諡,謚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這個謚號雖然來得晚,但是卻最長,大概是古代史上最長的謚號了。比起上一個,此謚號多了「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這其中的意思就更加明顯了,祈求關羽能夠成為清朝的帝國保護神,也說明清朝日薄西山的狀態。但大清的衰亡豈能是多加幾個字的謚號,就能挽救的呢?
結語:從關羽被追諡的13個謚號過程來看,關羽死後是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劉禪到宋的「由侯而王」,再由宋到元的「由王而聖」,再由元到明的「由聖而帝」,最後實現從明到清的「由聖而天(三教通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