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寧襲營擊退40萬曹軍,為何名氣比不上張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甘寧襲營擊退40萬曹軍,為何名氣比不上張遼?

甘寧襲營擊退40萬曹軍,為何名氣比不上張遼?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東漢末年,曹魏和孫吳兩方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最能夠讓大家記住的就是合肥之戰,雙方圍繞著合肥打了5次,尤其是第二次,號稱是張遼以800騎兵擊潰孫權十萬大軍,孫權也被很多人貼上了孫十萬的標籤,而在張遼擊潰孫權大軍之前,在第一次濡須之戰時,甘寧曾經實現了百騎劫曹營,擊退了號稱40萬的曹軍,那麼甘寧的名氣為何比不上張遼呢?

第一點,兩次戰爭的局勢完全不同,合肥之戰時,孫權是準備死磕拿下合肥的,而濡須之戰,曹操更多的是試探性進攻。

第二次合肥之戰時,孫權得到了絕佳的機會,因為曹軍主力都陷於漢中,曹操去征服張魯去了,在合肥一線,曹操留給張遼的只有7000人,《三國誌.張遼傳》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征張魯。所以說這是孫權奪取合肥的一次機會,那麼孫權集結了10萬大軍也相對可信,在記載中,10萬大軍基本上就是東吳最大程度集結的兵力了,勢在必得,這是當時孫權的最真實寫照,所以說合肥城可以說很危急。

但是濡須之戰時,曹操沒有必須奪下濡須口的需求,原因很簡單,雖然距離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5年,曹操實力得以恢復,但是在水師沒有成型之前,曹軍是無力南下的。

《三國誌.武帝紀》十四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

赤木之戰原有的荊州水師損失殆盡,雖說在濡須之戰前四年曹操就又著手訓練水師了(濡須之戰是建安十八年),但是並不會有太大的進展,而且當時曹操正在和馬超對峙,自己也是稱王了,他暫時沒有時間去全力征討孫權,說曹操率部40萬南征,太過誇大,《三國誌》沒有明確記載這次曹軍的兵力有多少,記載曹軍40萬的是《建康實錄》和《江表傳》。

《建康實錄.太祖卷》時操以步兵號四十萬,列營出濡須口,權以七萬當之。

《江表傳》曹公出濡須,號步騎四十萬,臨江飲馬。權率眾七萬應之,使寧領三千人為前部督。

這個應該就是孫吳一方的自誇了,或者是當時曹操虛張聲勢,嚇唬孫權,說自己率軍40萬,和之前赤壁之戰是,稱自己率軍80萬是一個套路,往多了說,能嚇唬對方一下就嚇唬對方一下,如果真的是40萬大軍,那必定是多路大軍南下,曹操會將40萬軍隊佈置在濡須口?腦子銹到了?

讓曹操率軍南征的原因,是孫權逐漸展露出的野心。

《三國誌.吳主傳》十六年,權徙治秣陵。明年,城石頭,改秣陵為建業。

孫權改遷治所,遷到了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這就是赤裸裸的暗示了,孫權要北上擴張啊,而且孫權為了保障建業的安全,開始修建濡須塢,為的就是遏制曹軍通過濡須口進入長江,突破吳軍的防線,所以曹操此次進攻濡須塢,試一次試探性進攻,能打下濡須最好,打不下來也不要緊,也能告訴孫權,我隨時可以再來,孫吳必須在濡須口一下佈置重兵防守。

所以合肥之戰和濡須之戰,戰情緊張程度完全不同。

第二點,甘寧不上張遼,在於個人才能的差距,準確的講,甘寧是將,而張遼是帥。

甘寧更多的是在一次戰役的局部戰役中能夠起到關鍵的作用,而張遼則跟多的是統領全局,可以說,甘寧是戰術執行者,張遼是戰術制定者,從兩人官職上也能看出來,張遼後來一度遷升,征東將軍,前將軍,而甘寧呢?最高的官職是折衝將軍,折衝將軍雖然在雜號將軍中地位較高,但是那也雜號將軍啊,並不是高級武將官職,這也能看出兩人在能力上多少差著層級,在實際的交戰中也能看的出來。

《三國誌.甘寧傳》後曹公出濡須,寧為前部督,受敕出斫敵前營。

《三國誌.張遼傳》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

甘寧是被孫權命令,出擊挫敗曹軍銳氣的,而張遼則是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了曹操原來定下的,死守城池,不得與吳軍交戰的戰術,主動出擊,打了孫權一個措手不及,如果說當時甘寧在未得到孫權的命令,會不會偷襲曹營呢?個人認為未必,還是那句話, 甘寧是將才,而非帥才,當初甘寧投降孫權之初,孫去接受不了甘寧的脾性,而且有時還不停命令,加上甘寧曾經在黃祖手下混過,導致孫權想要棄用甘寧,但是呂蒙及時勸諫。

《三國誌·呂蒙傳》天下未定,鬥將如寧難得,宜容忍之。

這也可見甘寧作為一個猛打猛衝的武將還是很稱職的,尤其是在東吳的陣營裡很缺乏。

第三點原因是,兩人在戰役中的表現,對戰局的影響差距太大,甘寧只是挫敗了曹軍銳氣,張遼的表現則決定了戰局走向。

《三國誌.甘寧傳》權特賜米酒眾殽,寧乃料賜手下百餘人食。食畢,寧先以銀碗酌酒,自飲兩碗,乃酌與其都督......至二更時,銜枚出斫敵。敵驚動,遂退。

甘寧率百餘精騎突入曹軍營寨,應該是曹軍的前線部隊,這個時候甘寧的勇猛就展現出來了,也的確引起了曹軍一定的騷亂,曹軍因此退卻,也是很正常的,畢竟大晚上的被偷襲,難以知曉敵方實力,但是此戰甘寧戰果如何呢?

《建康實錄.太祖卷》使甘寧夜突入操營,斬數級而還,操軍大駭,軍中鼓噪。

甘寧自己斬殺掉數名曹軍,想必戰果不大,不然會不會有如此不明確的記載,所以說,個人覺的,甘寧支持挫敗了曹軍的氣勢,擊退了曹軍的先鋒部隊,而不是擊潰。

相比之下,張遼則是戰果頗豐,打的孫權都心驚膽戰,不說最後張遼的追擊,就說在合肥城下,張遼第一次主動出擊,張遼率800精銳突襲孫權大營,誇張點說就像旅遊一樣,完全視吳軍如無物,吳軍一眾將領則是被打的丟盔棄甲。

《三國誌.陳武傳》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權哀之,自臨其葬。

《三國誌.潘璋傳》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

《三國誌.賀齊傳》時城中出戰,徐盛被創失矛,(賀)齊中兵拒擊,得盛所失。

《三國誌.張遼傳》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

孫權手下猛將陳武戰死,徐盛連兵器都丟了,吳軍將士則處於混亂之中,張遼更是直接殺到孫權附近,當時甘寧應該還未抵達合肥城下,張遼抓住的就是吳軍尚未在合肥城下集結的時機奇襲的,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的兵力肯定是要遠遠多於張遼這支奇襲部隊的,但是被張遼打的幾乎無還手之力,這還是孫吳這一方的記載,可能實際情況要更糟糕。

和甘寧挫敗曹軍士氣不同,張遼這次襲營,可不僅僅是挫敗了吳軍士氣,更是重創了吳軍,對於吳軍來說更嘲諷的是,當張遼完成任務從吳軍大營殺出來後,有一部分曹軍被困於吳軍的包圍中,張遼又帶兵殺回去將這些曹軍救了出來,如果說之前吳軍還氣勢洶洶的話,在被張遼襲營後 ,恐怕已經沒心思打了。

第四點原因是,甘寧並未憑一己之力擊退曹軍,張遼則是完美完成了堅守合肥的任務。

上面說了,甘寧並未對曹軍實力形成重創,那麼曹操為何會退軍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曹軍水師太過弱勢,濡須之戰,曹軍步騎的優勢被地形所限制,多是山地河流,曹操想要打贏必須依靠強大的水師,可是不巧的是,曹操沒有。

《三國誌.武帝紀》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三國誌.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歎其齊肅,乃退。

雙方記載還是有所出入的,到底是誰贏了呢?當然是孫權,不然曹操拿下濡須口還會退軍,要知道戰後曹操是準備遷徙百姓的,「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這完全不像是打贏了的曹操會做的事情。

曹操俘獲公孫陽應該是真的,但是曹軍無法對抗東吳的水師啊。

《三國誌.吳主傳》權乃自來,乘輕船,從灞須口入公軍。諸將皆以為是挑戰者,欲擊之。公曰:「此必孫權欲身見吾軍部伍也。」敕軍中皆精嚴,弓弩不得妄發。權行五六里,回還作鼓吹。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

這才是曹操退軍的原因,水師實力差距太大,怎麼打?難道送人頭嗎?曹操能做的就是班師,繼續訓練水師,以待時機再戰,不然這個時候強行和孫權開戰,其結果只能是第二次赤壁之戰,曹操當然知道其中利害,別忘了當時劉備還在偷著忙發育哪,真要是和孫權圍繞著濡須發生長時間的對峙,劉備沒準就在曹操後方搞些動作了。所以說曹操退軍並不是因為甘寧的劫營而退軍,而是鑒於東吳水師強大而退軍。

相比之下,張遼則控制了整個合肥之戰的走向。

《三國誌.張遼傳》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三國誌.甘寧傳》建安二十年,從攻合肥,會疫疾,軍旅皆已引出,唯車下虎士千餘人,並呂蒙、蔣欽、凌統及寧,從權逍遙津北。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

孫權圍攻合肥十多天沒有進展,加上部隊發生疫情,只能撤退,張遼則抓住了戰機,趁機追擊了留在最後的孫權,險些讓孫權命喪於亂軍中。甘寧可是沒有同樣表現的。

當然這裡也是要給孫權正名的,在這次合肥之戰中,只是張遼第一次襲營時,吳軍打的丟臉,城池久攻不下也可以理解,合肥是一座堅城,加上疫情爆發,吳軍就退卻了,要注意的是,張遼雖然此戰打的非常出彩,但是說張遼800破十萬是太扯了,主力吳軍是自己撤的,孫權只是自己負責殿後被張遼抓住了戰機,孫權被張遼追擊的時候,身邊只有一千多親衛,加上幾位將領的私兵,此時面對張遼率軍追擊自然是打不過的,所以也不要太過嘲諷孫權。

總的來說,甘寧的百騎劫曹營和張遼的800精銳襲吳軍只是表面上看著有可比性,但是實際情況則是完全不同的,張遼的表現也是太過亮眼,相比之下,甘寧的戰果只能算是一次小勝了,並不能對戰局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甘寧的名氣也就無法和張遼相比了。

參考資料《三國誌.武帝紀》《三國誌.吳主傳》《三國誌.張遼傳》《三國誌.甘寧傳》《三國誌·呂蒙傳》《三國誌.陳武傳》《三國誌.潘璋傳》《三國誌.賀齊傳》《建康實錄.太祖卷》《江表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