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三國時期被忽視的曹魏頂級戰略家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曄:三國時期被忽視的曹魏頂級戰略家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那我們的主人公劉曄究竟有怎樣的故事呢?

諸葛亮北伐時,得知好友徐庶在曹魏的近況,不禁感慨曹魏人才繁盛,連徐庶都沒有受到重用(其實也可以了)。這一點確實如此,曹魏相比其他兩國來說,可謂猛將如雲,謀士參謀如雨,在眾多光環籠罩之下,一些人就容易失色,從而被人們忽視。下面小編要說的,就是一個經常被忽視的頂級戰略家——劉曄。

少年殺人

劉曄淮南人,和劉備相同,都是漢室宗親。不過劉備的祖上要一桿子支到西漢時期,劉曄則是東漢阜陵王劉延的後代。

劉曄可以說膽略過人。他的母親去世前,和劉曄說,劉曄父親劉普的侍者心性不良,宜早除之。當時劉曄只有七歲。等長到十三歲的時候,劉曄就付諸行動,親自殺人,然後到墓前祭拜。劉普驚異於劉曄的果斷,最後不了了之。

漢末名士許劭,常於汝南臧否人物,汝南人名之「月旦評」。後來許劭看出漢室將傾,舉家到徐州廣陵郡避難,又因為不認可陶謙,轉到揚州。許劭對劉曄也有評語,曰:「佐世之才」。相信經過許劭的推波助瀾,劉曄的聲望水漲船高。

懾服群盜

南方豪強甚多,群盜聚嘯山林湖泊。其中有一支盜賊,首領叫做鄭寶。鄭寶依據巢湖,手底下一萬多人,在當地很有威勢。鄭寶不打算在江北混了,決定驅趕百姓渡江南下。他是豪強的身份,不想欺逼太緊,打算找一個有影響力的、有名望的人當代言人。既是漢室宗親,又是淮南名士的劉曄就非常合適。

劉曄當然不願意幹這個事,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曹操的使者來了。劉曄趕緊抱住曹操的大腿,把使者請回家中。鄭寶等人也帶飲食來款待使者,這就給劉曄「擒賊先擒王」的機會。劉曄安排好刺客,讓他在給鄭寶倒酒的時候行刺。但這個刺客不中用,劉曄親自拿刀斬殺鄭寶。

其他盜賊趕緊逃回大本營。劉曄追到營門前,和各個盜首談判。失去鄭寶的統治,加上曹操的威脅,這些人乾脆投降。劉曄和劉備不同,雖然有漢室血脈,卻沒有興復漢室或者說角逐天下的野心,再者說劉曄本身也沒有那麼多財力滿足這些劫掠成習的強盜,所以都交給廬江太守劉勳。

算無遺策

劉曄作為戰略家,他的表現可以說是算無遺策。

提防孫策

孫策和劉勳的關係很不好。袁術和廬江太守陸康交惡,派孫策攻打陸康,許諾廬江太守的位置,結果最後劉勳成為廬江太守;袁術覆敗後,一部分部曲曾經想投奔孫策,又被劉勳截胡。

孫策假意與劉勳結好,又低聲下氣又派人送錢,騙他攻打上繚的宗伍。此時劉曄就勸說劉勳,不要進攻上繚,應該提防孫策。當時袁術另一部分部曲來投奔劉勳。劉勳需要糧食養活他們,讓從弟劉偕去豫章郡借米。豫章太守華歆就找上繚這些宗民,讓他們借三萬斛米給劉偕。這些宗民也不願意放血啊,折騰一個月才出來幾千斛。

劉勳不聽劉曄的勸告,出兵到上繚。孫策得到消息之後,果然和周瑜攻克皖城。

得隴望蜀

曹操進攻張魯時,劉曄隨軍出征(之前因為勸曹操攻打山賊被征辟)。張魯原本想投降,被弟弟張衛勸止。張衛率軍鎮守在陽平。一開始曹軍的進展很不順利,屢攻不下,空耗糧草。曹操就打了退堂鼓。劉曄勸說曹操繼續進攻,曹軍果然拿下陽平,進入漢中(其實有很大的幸運成分)。

此時劉備剛剛入蜀,人心不穩。劉曄繼續勸說曹操攻打西川,等到劉備的勢力穩固以後,就沒有機會了。結果曹操沒有聽從(司馬懿也與劉曄持相同態度,曹操拒絕:「既得隴右,復欲得蜀!」)。事實上,曹操進入益州門戶漢中,蜀中果然大亂,劉備果斷採取措施,「斬之而不能安。」曹操得知這個情況,詢問劉曄可以不可繼續進攻。劉曄只能遺憾搖頭。

孫劉相爭

趁關羽北上圍攻襄陽、樊城的時候,孫權痛擊自己的盟友,襲取荊州。關羽想要奪回荊州,錯失逃命機會,被江東集團堵截追殺。當時曹魏群臣認為,關羽軍團覆滅,蜀漢士氣衰弱,不會進攻孫權。但劉曄認為,第一,劉備集團遭受這樣大的打擊,必須採取一次戰爭行動炫耀國威,「示其有餘」;第二,劉備如果不為關羽復仇,會冷落人心,所以劉備和孫權之間必定有一次戰爭。後果如此。

根據突然變化的三方形勢,劉曄為曹丕制定一個滅吳的策略。拒絕孫權的投降,趁孫劉兩家破裂的時候,南下伐吳。這樣一來,蜀、魏各自得到吳的一部分。蜀漢得到外部,曹魏得到揚州腹地。隨後曹魏可以用絕對優勢碾壓蜀漢,天下可定。劉曄的建議有一定可行性(但也可能逼迫孫權吐出南郡,孫劉兩家言和),不過曹丕沒有聽從。孫權本身並不是誠心歸順,曹丕也希望加強對吳國的控制,取孫登當人質,不過屢次被拒絕。後來孫權徹底消化荊州,全據長江上游,終於摘掉懸在頭上的一把劍。孫劉兩家這才有了真正聯合的可能,併力伐曹。曹丕錯失一次良機。

計滅遼東

三國時期其實還有第四方勢力,那就是盤踞遼東的公孫家。從公孫度開始,公孫度去世,兒子公孫康繼位;公孫康去世,由於兒子公孫晃、公孫淵太小,弟弟公孫恭繼位;再後來公孫淵發動政變,囚禁公孫恭,自己上位。劉曄勸魏明帝曹叡,趁公孫家內鬥,人心不穩時征服遼東。曹叡沒有採納。後來公孫淵果然在曹魏、孫吳之間蛇鼠兩端,一度擊敗曹魏軍隊後,自稱燕王。

抑鬱而終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建議總不被採納,劉曄逐漸從當年殺人懾眾的血熱少年,變成一個處事圓滑的官場老手。舉一個例子,曹叡要伐蜀,群臣認為不合時宜。於是劉曄在曹叡面前說「可伐」,在群臣面前則說「不可」。劉曄左右逢源,既不駁斥皇帝(想想當年的堅持己見,確實令人唏噓),也不和同僚對立。

中領軍楊暨力勸曹叡不能伐蜀,曹叡不聽,於是楊暨把劉曄這個戰略家搬出來,增加「不伐蜀」一方的份量。曹叡則以為劉曄支持伐蜀,把劉曄叫過來對質。劉曄實在太聰明了,他在對質時一言不發,之後單獨責怪曹叡,洩露伐蜀的大事;又單獨責怪楊暨,只會直言進諫,不懂迂迴的話術。就這樣,劉曄輕易化解這次信任危機。

有人向曹叡告狀,說劉曄只會趨從上意。建議曹叡說反話來試探他。明辨人心的劉曄(預測魏諷、孟達反叛)這一次沒有看出曹叡的心思,繼續附和。曹叡對劉曄徹底失望,從此變得疏遠。劉曄最後抑鬱而終。有人認為劉曄「佞諛不忠」,但劉曄有何嘗不是屢次遭受拒絕,建立奇功無望,然後變得心灰意冷,隨波逐流的呢?小編只能說,他是一個悲劇的、不逢其時的天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