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為什麼突然暴斃?劉備的23個字中暗藏玄機?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歷史反覆證明,皇帝臥榻不容他人酣睡,功高震主的臣子,要是不主動隱退,就沒有好下場。翻遍三國歷史,好像這樣的橋段並不多見。諸葛亮,就算有劉備可取而代之的遺囑,也一生兢兢業業,始終為人臣;司馬懿,終其一生,對曹家忠心耿耿,即使後代篡位,討逆者也要用他反襯司馬昭的奸佞。但是今天筆者想和大家一起分析瞭解這位死因成謎的江東都督—周瑜,看看他和主公孫權的關係是否和諧。
歷史中的周瑜,氣量宏大、人品出眾。年輕時候,就和孫策交好,曾經與孫策一起寄居在袁術帳下,後來又一起借兵回江東,打開局面,奠定孫吳基業。當時,天下都知道是江東的兩位年輕才俊,讓孫吳事業得到快速發展。等到孫策遇刺,更是以托孤的方式對周瑜囑托,孫吳所有兵馬全由周瑜掌控,甚至孫權有事也得與周瑜商量。
周瑜的才華在當時出類拔萃。有一次,周瑜參加酒宴,席間一位琴女彈錯了一個音符,其他人仍然推杯換盞、陶醉琴音,而只有周瑜皺皺眉頭,望向琴女。琴女一緊張,就又彈錯了幾處。後人記載「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更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諺語。可見當時周瑜的音樂才藝,實在是當時導師的級別。
而且《三國誌》和《三國演義》中,都記載了周瑜與程普的故事,故事大概內容是老將程普,以前與孫堅打天下,後來又輔佐孫策,而周瑜卻因為與孫策交好和一時的功勞,得到提拔重要,與自己在軍中地位相同甚至要更有威望,所以很不服氣,總是找周瑜的茬,走在路上遇到了,就站在道路中間,既不打招呼、也不讓路,周瑜就讓到一旁,向老將軍行禮問好,周瑜有了想法,就一定要持反對意見,等著周瑜來做工作。時間長了,孫策看不過去,就明確下旨意,勸程普別欺負周瑜。而周瑜經過與程普一番推心置腹,讓程普很敬佩,對周瑜更加尊敬。周瑜的氣量可見一斑,絕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眼過於頂形象。
赤壁之戰,更是讓周瑜達到了聲望的頂峰,周瑜「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孫權在把荊州借給劉備後,周瑜駐守柴桑,是孫吳的軍事要地,程普、黃蓋、甘寧都是周瑜的心腹大將,魯肅更是周瑜摯友,幾乎孫吳所有軍事人才都與周瑜關係緊密。而且尤為要命的是,柴桑地處京口的上游,孫權的朝廷在京口,換言之,周瑜如果有不臣之心,以上游擊下游,幾乎是一戰而下,孫權完全沒有還手之力。
周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而歷史上的孫權這個人性格多疑,周瑜在提出攻取益州時,讓孫權的堂兄孫瑜當監軍,事成後,讓孫瑜當益州守將,自己回去與孫權會合,借此來表明自己的忠心、消除孫權的疑慮。不過,劉備迎娶孫尚香時,孫權和劉備有一段對話,《三國誌·周瑜傳》中記載,孫權設宴送劉備回荊州,席間孫權命魯肅、張昭等人離開,問劉備如何評價周瑜。劉備聽了說「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劉備評價雖然有一定的自己目的在,這一句話23個字,尤其是最後七個字確實擊中了孫權的內心。後來孫權如何回答的沒有記載,但是有意思的是,孫權和劉備談過以後不到一年,也就是周瑜在攻擊益州這一戰後,建安十五年,周瑜病逝於巴丘,時年36歲,出征前,沒有任何周瑜身體染病的記載,征戰過程中,也沒見出現問題,但在這一戰失利後,孫權沒有增派援軍,卻「因召瑜還」,把周瑜叫回去了,然後周瑜染病暴斃。周瑜死得實在有些蹊蹺。
雖然周瑜的死成了謎團,但在赤壁之戰後,周瑜卻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曹、劉、孫三國的共同心腹大患,曹操和劉備自然不必說,孫權也是要花心思權衡周瑜,防止周瑜借勢做大、有不臣之心。而對孫權心術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周瑜死後,他的三個兒子都沒有得到孫權重用,甚至遭受到了孫權的迫害。
周瑜風流倜儻、英雄才俊,雖知道收斂、也善於和諧左右關係,但是功高震主,還是被主公忌憚,不但自己英年早逝,也連累了自己的後世兒孫。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孫權與周瑜死有關係,但是至少可以確定,孫權絕對沒有表現出的那麼信任周瑜,也許在孫權心裡,周瑜對自己的威脅比曹操、劉備更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