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瞭解:諸葛亮和劉備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諸葛亮瞭解三分天下嗎?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啥也沒有的劉備?
不是諸葛亮明知天下三分,卻選擇劉備,而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替劉備謀劃,謀求根本之地,才有了三分天下。
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並勸劉備親自去請諸葛亮出山。劉備真的去了,還來了個三顧茅廬,這個誠意已經打動了諸葛亮,否則諸葛亮也不會去跟劉備聊下去了。
劉備和諸葛亮都是有理想的人,自然是以爭奪天下為目標的。但是以當時的天下形勢,以劉備的實力去奪取天下是不現實的。
曹操擊敗袁紹,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惹不起。
孫權佔據江東,經歷三世,根基已深,又能任賢用能,劉備也幹不贏,只能引為外援。
這兩大勢力的存在,已經注定當時的劉備不可能一下子謀取天下。
諸葛亮只能教劉備謀取曹操、孫權兩大勢力之外的劉表、劉璋、張魯的地盤,而且這些人也好欺負,難度不大,先吞併他們,獲取資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再逐鹿天下。
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實在是無可奈何之舉,要是有一統江山的實力,誰又願意只佔據半壁江山呢?更何況還只是三分之一。
經常有人不願意承認諸葛亮的厲害,說起諸葛亮的《隆中對策》,就扯出魯肅的「榻上對」,說魯肅早在諸葛亮之前六七年就提出了三分天下。
這完全是在侮辱魯肅。
魯肅見孫權時,說漢室要完蛋了,要孫權爭奪天下,謀取帝位,把孫權說得高興得不得了。
魯肅同時分析天下形勢,曹操一下子又滅不了,北方混戰,也沒功夫打南方的主意,孫權可趁機滅了荊州,佔據長江以南,進而奪取天下,成就漢高祖的大業。
「榻上對」時,孫權佔據江東,已經很有實力。魯肅明擺的是想二分天下,進而奪取天下,至於劉璋、張魯之流,他根本沒放在眼裡。
有二分天下的實力,去扯三分天下,不是腦子進水嗎?魯肅很顯然不是這樣的人。
《隆中對》與「榻上對」分別是諸葛亮和魯肅結合當時形勢背景,為自己主公謀劃的戰略,並沒什麼高低之分。
諸葛亮三分天下,是面對曹操和孫權兩大勢力的無可奈何之舉。
魯肅提出二分天下,也是感覺東吳實力滅不了曹操的無可奈何之舉。
惋惜魯肅高估了東吳戰力,低估了荊州實力,曹操一統了北方,東吳也沒能奈何荊州,所以魯肅又不得不提出聯合劉備,共抗曹操,走上三分天下之路。
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魯肅,都是想獨佔天下的,但是他們也得面對現實,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先分一塊蛋糕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