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東漢末年,朝廷內部政治腐朽黑暗,加上外戚宦官干政,無力管轄地方勢力,導致群雄割據,互相攻伐兼併。隨著黃巾之亂的爆發,越來越多的時代英雄也逐漸在這混亂的局勢中嶄露頭角,比如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
提到諸葛亮,我們都知道,他原本隱居於隆中,但名聲卻震天響。劉備為了請他輔助自己,不惜三顧茅廬,才將他請下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諸葛亮本隱居多年,卻在舌戰群儒之時,對東吳各大臣、天下局勢瞭如指掌,這是怎麼回事呢?救生圈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諸葛亮雖然身在深山隱居,但並非完全與外界隔離。要知道,當時的荊州交通已經四通八達,加上他朋友不少,每次去看望他,總歸會跟他聊聊天下之事,久而久之,諸葛亮雖不出山,但對天下局勢早已瞭解透徹。
第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三國時期的吳國大臣,他深得孫權的重用,對東吳朝政自然一清二楚。而他並不認為諸葛亮會選擇臣服劉備,因此每次去看望諸葛亮,都會毫不避諱在他面前提到東吳的事宜。而正是在諸葛瑾無意識的透露之下,諸葛亮對東吳可謂再熟悉不過了。
第三,便得益於諸葛亮自身的實力了。因其聰慧的大腦,就算沒有別人的旁敲側擊,他也早已對天下局勢看透,只是加上朋友、哥哥的透露,讓他更有把握一點。自跟隨劉備以來,諸葛亮無論是在軍事方面,還是在政治方面,其水平非常人能比。
此外,諸葛亮不僅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還極擅長揣度別人的心思,往往別人一個舉動,他就能從這些細節中,獲得一些不為人知的線索。而正是通過這些細節的觀察,諸葛亮往往能比別人獲得更多的信息,他將這些信息聯想起來,便能在自己腦海中構建成一個只有自己知道的體系。
這一點,從《隆中對》中便能看出來。要知道,《隆中對》是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為其分析天下形勢後,所構建出來的奪取中原的戰略構想,當時的諸葛亮還未出山,便能有如此超前的看法。可見其能力有多強,或許並非我們普通人能夠想像得到的。
在我們眼中,所謂歸隱山林似乎就與時代脫節,過著只有「一人一世」的小日子,但在諸葛亮這裡卻並非如此。他雖遠離官場,但從未離開江湖,他對靠著自己的能力,早已對天下大勢分析的透徹,以至於跟隨劉備之後,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事跡。而這也是他能夠舌戰群儒的原因。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