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9月16日起,由香港導演鞠覺亮執導的新版電視連續劇《水滸》的許多戲份開始在東平湖拍攝。11月6日,羅貫中紀念館在其故里東平縣正式開工奠基。
關於羅貫中的籍貫,學術界曾有東原(今東平)、太原、錢塘(今杭州)及廬州(今吉安)等多種說法。經過幾百年的學術研究探索,近些年來已經逐步趨於一致,認定羅貫中的籍貫就是東平羅莊。
《水滸傳》惹怒朱元璋
據瞭解,有關羅貫中的生平及其文學活動的資料極少。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文學史》僅註明說:「他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祖籍東原(今山東東平),流寓杭州。」
在羅貫中紀念館施工現場,記者見到了坐落於白佛山前、大清河北岸的羅莊村。羅莊村最初只有羅姓一家,故名羅莊,後又遷入華氏一族,聚居在今侯羅莊與李羅莊中間,現存遺跡有一大土坑,名曰:「華羅坑」。從明洪武年間開始,陸續有侯、管、李、姜、劉姓人家遷入居住,從東至西依次分佈為姜羅莊、李羅莊、劉羅莊、侯羅莊、管羅莊。
東平縣史志辦主任姜廣智研究認為,由於水災和戰亂的禍害,東平在元朝末年已經人煙稀少了。「僅在羅莊這兒,大清河就發生了23次水災,最晚的一次是1957年大清河決口,這五個羅莊淹了四個,羅貫中的許多遺跡也已經不能考證了。」
但作為羅貫中的籍貫,羅莊村目前連一戶姓羅的也沒有了。據說,在明朝初年,羅貫中的《水滸傳》引起朝野震驚,朱元璋斥責羅貫中大逆不道。羅氏家族面臨滿門抄斬的危險,不得已離開祖籍,遠走他鄉,也致使後來羅貫中的足跡出現了東原、太原、杭州等諸多說法。
「東原」說逐漸確立
在明清兩代,有關羅貫中生平的記載寥寥可數,對其籍貫的說法卻彼此抵牾。最終,羅貫中的故里又是如何確定的呢?
明代以來,關於羅貫中故里的爭論主要有東原、太原、錢塘、廬州四種說法。新中國成立以來,學術界的意見逐漸集中為「東原說」和「太原說」。 其中,「 太原說」 的史料只有一條,就是鄭振鐸等人在1931年發現的《錄鬼簿續編》,其中有「羅貫中,太原人」一語。
自《錄鬼簿續編》被發現後,「太原說」成為多年來最流行的觀點。其主要根據不僅僅說羅貫中是太原人,而且作者賈仲明自稱羅貫中「與余為忘年交」。不過,根據《三國演義》古本所署「東原羅貫中」,並對《錄鬼簿續編》的質疑,「東原說」逐漸得到認同。
在明朝多種早期《三國》刊本中,均題署「 東原羅貫中」。 嘉靖元年本卷首的庸愚子(蔣大器)《〈 三國誌通俗演義〉 序》 等文字記載,是為「東原」說的主要依據。著名教授王利器認為:《錄鬼簿續編》作「太原人」,系因其傳抄者少見東原,習知太原,故爾致誤。
近20年來,有關專家圍繞兩個學說進行學術爭鳴,發表了系列有影響的論著,之後大都認為羅貫中籍貫東原,即今山東東平。
羅貫中與「東平府學」
關於羅貫中生活的時代,從「南宋遺民」到元朝人,再到「(明)洪武初」人等等,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羅貫中的銅像
在1997年東平文物普查中,霍家莊有位70多歲的老人霍衍皆表示,「我們霍家莊在元朝時曾出了個狀元霍希賢,他有位好友就是寫《 水滸傳》的羅貫中。我祖上為了與他相處,即把他的狀元府建在了宿城,府府相鄰。所以說,我們霍狀元和羅貫中是很好的朋友。」
經核實,霍希賢和羅貫中確為同時代人。《元史》記載「元延祐 五年春三月,廷試進士忽都達兒、霍希賢等五十人」。從史料看,東平霍希賢是元延祐 五年(公元1318年)狀元,是和羅貫中同時代的歷史名人之一,也足以證明羅貫中為元朝中後期人。
在元朝後期,元雜劇南移。在這個過程中,雜劇是沿大都至杭州的水路(大運河)交通南移的。當時,作為大運河南北漕運必經之地,東平商旅往來,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馬可·波羅遊記》曾稱它是「一個雄偉壯麗的大城市」,南移的雜劇便在這裡發展、繁榮起來,東平府也成為「大都以南新的雜劇活動中心」。
此外,當時的東平在漢人世侯嚴實父子的統治下,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和繁榮。在嚴實為東平行台後,延攬人才,大辦教育。據《元史閻復傳》載:「閻復彈冠人東平學,師事名儒康曄。嚴實領東平行台,招諸生肄進士業,迎元好問校試其文,預選者四人,復為首。」
由於政策的適宜和環境的安定,元代東平的府學教育相當興旺發達,「人物之盛,為諸道最」。據《錄鬼簿》記載,有元一代寫樂府、雜劇的作家共152位,其中,就有羅貫中的記載:「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
在收藏羅貫中早期著作的過程中,姜廣智研究認為,羅貫中對樂府、隱語(謎語)相對熟悉,他早年創作了《風雲會》、《蜚虎子》、《 連環諫》 ,這些雜劇在民間曾廣為流傳。 為此,他理所當然地進入了《錄鬼簿續編》。
「圖王」未果發憤著書
傳說是歷史的影子。在東平當地人的「口碑」相傳中,羅貫中出生於東平羅姓大家族中,並在此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據說,在年輕時,羅貫中曾讀書科舉,因而得與同邑霍希賢結為「親如手足」的好友。
然而,羅貫中不是一位傳統意義上的文人。元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他也曾參與其中。明人王圻在《稗史彙編》中,稱他是一位「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將不免落到朱元璋手裡,才不得已淡出江湖。不久,羅貫中遠走江南,流寓於江、浙一帶,以小說抒寫其「 圖王」 霸業之胸襟。
不過,這也可能只是一個傳說。因為清顧苓《塔影園集》卷四《跋水滸圖》記載「羅貫中客霸府張士誠」,這與「有志圖王者」的形象不符合。這兩則記載雖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羅貫中在元末曾經想有所作為,「傳神稗史」,只是在現實中失敗後無奈的選擇。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連試三年。由於曾與朱元璋為敵,羅貫中不得不放棄了讀書人步入官場的機會。明洪武14年,羅貫中寫出了《三遂平妖傳》(20回本),此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創作了《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隋唐志傳》等著作。
有專家認為,「有志圖王」的早期經歷與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羅貫中偏好政治歷史題材小說,並在這類小說上取得藝術成功的關鍵。一是用三國故事作為題材寫出了《三國演義》,一是用兼歷史與英雄傳奇品質的梁山好漢故事編輯《水滸傳》(目前通行的說法,比如說《中國文學史》贊同由施耐庵原創、羅貫中編輯整理成書的說法)。
對於羅貫中創作的大量歷史小說,姜廣智研究認為,雖然有「圖王」的想法,但羅貫中的這些作品貫穿了一個「忠義」「忠君」思想。在《三遂平妖傳》中,他把農民起義軍首領稱之為「妖」,正面歌頌官軍統帥文彥博與「三遂」;在《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他立意歌頌「聖君賢相」治國安民,認為農民起義領袖是「逆天行事「;在長篇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他極力宣揚正統觀念,「擁劉反曹」,主張「大統一」。
可以說,羅貫中成功塑造的劉備、宋江等藝術形象,即是作者思想意識的體現。
本報記者 王紅軍 姜言明 通訊員 陳淑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