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中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尤其是在《三國演義》問世之後,其足智多謀、鞠躬盡瘁的形象,被廣大受眾所認同和接受,成了中國的一道文化符號。
其實,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諸葛亮就已是各個時代的超級大偶像,擁有粉絲多多,膜拜他的人範圍極廣,上到帝王,下至販夫走卒,無不網羅。尤其是飽讀詩書,有志於報國的詩人騷客,更成了宣揚諸葛形象的主力軍。也可以說,諸葛亮形象的深入人心,跟這些詩壇粉絲的大力推廣是分不開的。
當然,這些詩壇的「諸葛亮粉」也藉著諸葛亮給自己漲粉,在推廣諸葛亮的同時擴大自己的影響力,這種奇妙高超的推廣手法,在杜甫身上極其明顯。
諸葛亮粉絲團:隨著時代的發展愈加壯大
諸葛亮在當世的時候,就已經有大量擁躉,而且其級別相當高,例如孫權,當著諸葛亮侄兒諸葛恪的面誇讚諸葛亮是當時的伊尹、周公;諸葛亮去世後三十年,魏國鄧艾、鍾會率軍進入蜀國,經過諸葛亮在漢中定軍山的墳墓時,鍾會下令不得在諸葛亮墳墓周圍砍柴,並且進行祭祀;西晉統一天下之後,晉武帝司馬炎命令搜集諸葛亮的兵法,例如八陣圖,叫軍隊依此進行操練。
諸葛亮的粉絲團並沒有隨著時代的前行而解散,反而越來越壯大,而且在理論水平上越來越高級,給偶像做的理論總結也越來越有水準,尤其是在唐朝,詩人們給諸葛亮做的定論,基本上成了後世評論諸葛亮的準繩,一直影響到《三國演義》。
這些高級粉絲中,最有名的是杜甫,杜老師可以說是諸葛亮在唐朝的知己,是他不遺餘力地挖掘了諸葛先生的內涵,並且用最精美的詩句闡發出來,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認識,就是建立在杜詩的基礎上。可以說,杜詩確定了諸葛亮在中國人民心目中的終極形象,同時杜甫也給自己擴大了粉絲群。
推廣手法:給每個「諸葛粉絲」送頂「英雄」的帽子
想要藉著偶像漲粉,得瞭解偶像,挖掘偶像的閃光點並放大之,還要能從理論上樹立偶像的地位。
對此,杜甫老師先極大地肯定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且上升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例如《八陣圖》,可別小瞧這首短詩,雖然不過四句二十個字,卻信息量很豐富,以後對於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框定,都跳不出老杜的這四句詩。「功蓋三分國」,諸葛亮是「三分論」的原創人,是專利所有者。但其實,東漢末年,英雄輩出,理論家屢見不鮮,各種理論五花八門,諸葛亮的「三分論」不過是其中之一,最多只能算是一流理論,不至於到站在高峰獨孤求敗的地步。
然而,杜甫區區五個字,就讓諸葛亮的「三分論」成為那個時代最優秀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一個「蓋」字,就是告訴後人:諸葛前輩就是他那個時代最傑出最優秀的理論家,其他的人就不要爭了,都靠邊站吧。
在點讚了「三分論」之後,杜甫又神化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最拿得出手的兵法技術創新就是八陣圖,也就是《三國演義》裡說的八卦陣。老杜說,諸葛前輩除了有理論水平,還是程序工程師,他設計的八陣圖,後人一直沒法升級。「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他在長江岸邊設計的這套程序,不管江水如何起落,時代怎麼變遷,它總是穩如泰山般地擺在那裡,誰也沒法破解,誰也沒法逾越,千百年來無人破得。《三國演義》裡所說的陸遜陷入江邊八卦陣,無法脫身而出的故事,即來源於此。
除了有理論水平,能設計無敵程序,諸葛老師還有無人能及的外交水平和國際戰略眼光,蜀國之所以最後不能一統三國,「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就是因為違背了諸葛老師的「聯吳抗曹」的外交策略,「遺恨失吞吳」。誰不聽諸葛軍師的話,誰就得吃敗仗。
老杜不愧是詩家老手,二十個字,抵得上一篇萬言理論巨著,將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基本奠定了,以後對於諸葛亮的評述,乃至於《三國演義》對於諸葛亮的塑造,也是順著這個思路走。從這個角度看,杜甫才是超一流的理論高手,他的高超之處在於避開繁瑣的議論,抓住細節,抓住人物的閃光點,不多廢話,直入主題。讀了這首詩,我們應該學會,誇人時話不在多,而在於抓住要點,誇在點子上。同時,誇人還要帶感情,光是乾巴巴的理論闡述,傳播不了多遠,受眾需要的產品是帶感情的。因此,老杜不忘滲入個人感情,例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話就很有技巧,可以說是設了一個局,這個局就在「英雄」兩個字上面。只要是為諸葛亮流淚的,都是「英雄」,這等於給每個諸葛亮的粉絲戴上一頂英雄的帽子。這種提高身份的推廣手段,誰不樂意啊?因此,這首詩越傳越廣,越傳越不朽。
當然,點贊偶像要講究形象化,要生動,話往誇張的地步講不要緊,只要藝術手法上立得住,牛皮吹得再大,粉絲們在感情上也能接受。例如老杜的《詠懷古跡五首之五》,這首詩對諸葛先生的誇讚,簡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且看他是怎麼誇的:「諸葛大名垂宇宙」,什麼是宇宙?即時空的統一體。如果放到現在,從天文學的角度去理解,老杜的這首詩更是浩渺以光年來計算。咱諸葛老師的大名,橫跨宇宙,影響在億萬光年之外,本來老杜的意思是誇他古往今來,整個天下都大名鼎鼎,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宇宙空間的擴大,這個點贊更顯得宏大而有氣魄,將諸葛亮誇到了銀河戰艦的地步。老杜果然是高手,一不小心就跟上了科學發展的步驟。
再如「萬古雲霄一羽毛」,這句點贊很形象。從古到今,是一個時間概念,老杜為了將其形象化,將幾千年的歲月空間化,將其描繪成一片高遠的天空「萬古雲霄」,而這高無邊際的雲霄上面,飛翔著一隻雄鷹。「羽毛」是指飛鳥,千萬別以為是天空中飄著一片羽毛。試想一下,九霄雲外,眾鳥不見,只有一隻雄鷹高高地翱翔,驕傲地超乎天地之上,諸葛先生那種獨孤求敗的形象,歷史地位的無可超越,就明顯地凸顯在眼前。
將抽像的時間具體成可感的空間,在這個背景下,再給偶像定位,其作用當然是槓槓的。誇張不可怕,就怕誇張得有文化。當然,誇張也要有史實基礎,不能毫無根據,否則過火了惹人笑話。
加工修改:巧妙掩蓋 偶像的爭議和缺陷
諸葛亮給人們的印象是神機妙算,用兵如神,其實,《三國誌》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頗有微詞的,陳壽對他的軍事才能評價是「治戎為本,奇謀為短」。就是說治軍厲害,但是謀略短缺。陳壽的這個評價未必公正,據說有點私心,因為在街亭之戰中,陳壽的父親因為失職而受過處罰,陳壽會不會因此而詆毀諸葛?難說。
對於這個評價,老杜是盡量淡化,而且加以否認,例如他點贊諸葛前輩的軍事才能是這樣說的,「伯仲之間見尹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他跟伊尹、姜子牙是一個等級,在軍事指揮上,蕭何曹參跟他比,只能待一邊乘涼去。後來《三國演義》裡對諸葛亮的評價也是站在這個高度上,說諸葛亮的能力,只有姜子牙、張良才能與之相比,至於蕭何之流,還沒資格跟他一比高下。
當然,也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雖然出眾,但確實北伐沒有成功,老杜也不迴避這個事實,但是他有著大歷史的眼光,認為個人才能不一定能改變歷史趨勢,於是說「三分割據紆籌策」,「運移漢祚終難復」,客觀的歷史形勢不是一個人的才能所能扭轉的,盡量站在科學客觀的角度為偶像維護。
有理論高度,有形象描述,點贊而不失客觀,維護而不太主觀,提高粉絲的地位,這就是杜甫老師借諸葛亮漲粉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