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地方和正史不和,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一節,在正史中,關羽追隨劉備,而劉備當時是公孫瓚的部下,而公孫瓚正在討伐北方的烏桓,並沒有參加關東聯軍討伐董卓的行動。那麼歷史上是哪位英雄殺掉了董卓手下大將華雄呢?這個人就是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孫文台。孫堅出道很早,早在十七歲時就獨力智破海盜,名揚天下。而在黃巾之亂時,更屢立戰功,擅長攻堅,啃硬骨頭。董卓叛亂時,以烏程侯、長沙太守的身份參戰。後來幫助袁術奪取了南陽,袁術投桃報李,上表為孫堅請封為破虜將軍,代理豫州刺史。也因此,世人皆稱孫堅為孫破虜。當時的關東聯軍,以袁紹為首,雖然人馬眾多,但是每日不過是飲酒高會。大家不過是假借征討董卓的名義,為自己招兵買馬,擴充實力,然後奪取更多的地盤,索取更大的利益而已。在眾多諸侯中,多數人沒有把心思放在攻打董卓上,當然,還是有三個人與眾不同。一個是曹操,一個是鮑信,一個是孫堅。
曹操雖然不像演義中,是征討董卓的發起人,不過在歷史上,也確實積極備戰。在會盟之初,曹操沒有主動求戰,一來是曹操也有自己的小算盤,想著保存實力,二來曹操兵少,零敲碎打不過是三四千人。其他各路諸侯大都是太守、刺史之流,都是用官府的前來給自己招兵買馬,可是曹操確實拿出自己家裡的前來募兵,自然珍惜很多。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曹操希望能夠尋找最佳時機,一舉破董卓。於是在董卓遷都之時,就算是各路諸侯無人響應,也獨立追擊。很遺憾,精明的曹操遇上了在正史中號稱算無遺策的李儒,結果在滎陽中伏,死傷慘重。而鮑信則是心存漢室的一位忠臣,雖然天下人皆拜倒在袁紹的門下,可唯獨鮑信看好曹操,認定曹操心存大義,必定能夠匡扶漢室。鮑信曾經把自己的兵馬交給曹操,結果在滎陽也打光了老本。後來曹操兵敗來到兗州的時候,也是鮑信帶頭,恭迎曹操擔任兗州刺史。
而孫堅呢,不但是各路諸侯中平定董卓心志最堅定的勇者,更是大破董卓的第一人。董卓為什麼要把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其實,長安雖然是西漢的都城,可是經歷了王莽之亂,早就殘破,於是,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才會在洛陽另建都城。可是,董卓寧願放棄華麗舒適的洛陽,選擇荊棘叢生中重建宮殿,為什麼?因為要躲避關東聯軍的鋒芒。在正史中,沒有什麼溫酒斬華雄,也沒有什麼三英戰呂布。關東聯盟也曾經和董卓發生過一些小規模的戰鬥,但是都以袁紹等人的失敗告終。董卓的軍隊,大都是久經戰陣的西涼軍團,而關東聯軍卻大都是新近招募,沒有精心訓練的烏合之眾。可是,只是因為關東聯軍中有個孫堅,董卓就連續遭逢大敗,並且不得的退避遷都。
對於孫堅,董卓曾經如此評價:「關東軍敗數矣,皆畏孤,無能為也。惟孫堅小戇,頗能用人,當語諸將,使知忌之。」董卓說,關東聯軍和我打了好幾仗,可是都被我打敗了。現在他們都很怕我了,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為。唯獨孫堅這個傻小子,很能夠用人,你應當告訴諸位將領,讓大家小心提防。在董卓心中,關東聯軍都是垃圾,唯獨孫堅是勁敵,不可小視,於是特意交代全軍注意。那麼,孫堅到底有什麼經典戰例,讓董卓如此畏懼?董卓自己說了一件往事。
當年,董卓曾經和周慎將軍去平定西涼。當時,西涼地區的邊章、韓遂作亂。周慎將軍把叛軍圍困在金城地區。當時,董卓建議全軍統帥張溫,由董卓率領自己的部下,作為周慎將軍的後援,以強大的兵力迅速擊潰叛軍。可惜張溫對董卓早有成見,哪裡會讓董卓立功。何況周慎已經率領三萬人,兵力在叛軍之上,張溫就沒有聽從。後來,張溫又調遣董卓去平定其他的叛亂部隊,一心以為邊章、韓遂等人可以輕易平定。可是董卓卻認為邊章很難平定,但是又不能不聽從張溫的命令,無奈之下只能率軍轉防。當時,董卓還特意留下部將劉靖,率領軍隊四千人駐守安定地區。董卓吩咐劉靖,多樹旗幟,讓敵人不知道城中有多少兵馬。邊章、韓遂等人,不知道董卓主力已經遠去,還以為有幾萬人駐守安定,於是周慎能夠勉強支撐。
董卓很快就平定了其他的叛亂部隊,迅速回師安定,再次向主帥張溫請求增援周慎將軍,可是依然沒有批准。當時孫堅在周慎將軍的部下,孫堅認為,邊章、韓遂據守金城已經多日,城中必定糧食匱乏。邊章等人要想活命,必定從外面運糧。孫堅請求周慎分兵一萬,由自己率領截斷敵人的糧道,那麼叛軍必定因為飢餓而不敢應戰,那麼,叛軍就可能被全殲,至少也會死傷慘重。涼州也可以得到安定。可惜周慎認定自己佔有兵力優勢,並且補給充足,堅持正面破城,結果邊章韓遂反而兩路出擊,截斷了官軍的糧道,導致官軍大敗。董卓正是因為孫堅和自己一樣,能夠準確的判斷軍隊的形勢,所有很早就對孫堅另眼相看。那麼,在征討董卓的戰役中,孫堅pk董卓,又是如何呢?
兩個人第一次偶遇,孫堅就顯出了獨特的大將風度。當時,孫堅在駐守魯陽城,派遣部下前往後方催督糧草。孫堅親自為部下踐行,在城外設下帳幔,諸位將領都在帳幔中飲酒聊天。大家吃得正開心的時候,董卓率領幾萬軍隊突然出現在魯陽城不遠,當時幾十個輕騎兵已經到了魯陽城下。孫堅看到,不慌不忙,下令各位將領率領自己的部下按照編制慢慢退入魯陽,而自己依然端坐在大帳中。等到眾人全部退去,孫堅才起身入城。而董卓看到孫堅的部隊遭逢突變,依然井然有序,知道遇上勁敵。於是沒有攻城,率軍離去。後來,孫堅告訴部下,當時自己之所以沒有立刻起身,就是擔心大敵當前,軍心一亂,就會互相踐踏,反而無法快速入城了。
第一回合以孫堅勝利結束。後來,孫堅轉移到梁東地區,遇上董卓部隊,眾寡不敵,孫堅率領幾十個人突圍。孫堅此人,經常帶著一個紅頭巾,董卓的部下都認識。於是孫堅就脫下頭巾,命令部下祖茂(演義中是祖茂主動請求,孫堅在正史中個人品德也平平)戴上自己的頭巾,做個替死鬼。可是祖茂沒有像演義中一樣刺殺華雄不成,反被一刀砍死,而是把頭巾掛到房樑上,就躲在草叢中溜走了。第二回合以董卓勝利結束。孫堅大敗之後沒有氣餒,反而收羅殘部,在陽人地區主動出擊,大破董卓軍隊,斬首一萬多人,並且斬殺董卓的都督華雄等將領,取得了關東聯軍征討董卓的最大勝利。
孫堅確實有將略。在剛剛的大勝之後,董卓軍隊必定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將領必定輕視孫堅軍隊。而孫堅在大敗之後,收羅殘部,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在孫堅的激勵之下,人人心存雪恥之志,於是人人奮勇,各個爭先。敵人防範最鬆弛的時候給敵人致命一擊。第三回合,以孫堅大勝結束。孫堅大勝之後,立刻率軍追擊。而董卓呢,經歷了這次大敗之後,經不敢和孫堅正面交鋒,於是派遣自己手下大將李傕前往孫堅駐地,希望能夠和孫堅和親,將董卓之女,嫁給孫堅之子。並且表示,只要孫堅答應,孫堅可以隨便列舉一些自己的親族子弟擔任刺史、太守,董卓一定會上表天子,正式任命。可以說,董卓能夠做到這一步非常不容易。當時董卓雖然經歷大敗,但是實力依然強大,並且擔任相國,政令在全國大多數地方還能夠施行。如果孫堅答應的話,那麼孫家的實力無疑可以迅速擴大。
可是孫堅嚴詞拒絕,放棄了這次天上掉餡餅的好機會。孫堅說:「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孫堅認為,董卓違背上天,殘暴無道,廢立皇帝,對於這種亂國奸賊,如果不滅董卓三族,砍下董卓的頭顱,他孫堅死不瞑目,又怎麼會想和董卓結成親家呢?在正史中,此時的孫堅,依然是漢室忠臣,不像二袁,心存私念。在拒絕董卓之後,孫堅隨即進兵,進攻洛陽。然後,就發生了有人勸說袁術扣下孫堅軍糧的事情。當時孫堅雖然強大,不過一直是袁術的部下,他的豫州刺史就是袁術給任命的。而當時的袁術更是負責關東聯軍的糧草運輸,權力很大。
有人告訴袁術,孫堅如果一路大勝,攻入洛陽,由孫堅脅迫皇帝,執掌朝政,那危害可就大了。董卓就好比一隻狼,雖然凶狠,但是不知道用人,不知道收買人心,而孫堅卻是一隻猛虎,一旦成勢,就再也無法控制了。於是,袁術故意扣下軍糧不發,搞得孫堅軍隊沒飯吃。孫堅火大,親自跑到袁術那裡,告訴袁術,自己和董卓又沒有半點恩怨,完全是為了給袁家報仇(袁術在長安的家人被董卓殺害),才出兵討伐董卓的。希望袁術不要不識好人心。袁術不好意思,勉強恢復了糧草供應。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這位說客是誰,不過從他的言辭中可以看出,董卓獲利最大。或許,這本就是董卓的一個反間計當有人說起天下諸侯時,董卓也有一番自己的評價。在亂世奸賊董卓心中,誰才是自己的勁敵呢?
史書記載:卓曰:「但殺二袁、劉表、孫堅,天下自服從孤耳。」天下洶洶,唯獨二袁勢力強勁。袁紹擔任關東聯軍盟主,自然是董卓最大的敵人。而袁術則盤踞東漢最大的郡——南陽郡,要知道當時天下不過是三四千萬人,而南陽一郡就有百萬戶,並且物阜民豐,頗有錢糧。而劉表呢,當時已經平定了荊州,坐擁九郡,千里沃土,十萬精兵。可是孫堅有什麼呢?和其他三路諸侯相比,孫堅的官職雖然是豫州刺史,破虜將軍,可是卻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地盤,只不過是一個依附於袁術的二流諸侯,真正屬於孫堅的不過就是二三十征戰南北的兄弟。可就算是這樣的孫堅,在董卓的心中,和擁有十萬軍隊的諸侯一般無二。從此可見,董卓心中,何等畏懼孫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