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軍以後,曹操還要遷都避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水淹七軍以後,曹操還要遷都避關羽的原因是什麼?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水淹七軍以後,曹操為何想要遷都以避關羽?他不敢和關羽交鋒嗎?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帶兵北伐,包圍樊城,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曹操一度想要遷都以避鋒芒。

這應該是關羽最高光的時刻吧,《資治通鑒》、《三國誌》在描述這段歷史時,都使用了「威震華夏」這四個字,相當地有份量。

曹操和關羽,算是老相識了,關羽的厲害,曹老闆自然是曉得的,史書記載:「曹公壯羽為人」。然而,戎馬一生的曹老闆,什麼樣的對手沒見過,怎麼敗了一仗就要遷都呢?

此時的情況,難道比官渡之戰還凶險?關羽區區三萬人馬,憑什麼逼曹操遷都?就憑關羽是萬人敵?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咱們先來分析分析當年的整體形勢。

建安二十四年是一個多事之秋,說是三國史上的一次大地震都不為過。我們按照曹魏的視角,將戰場分為西線、東線、南線,這樣條理更清晰一些。

西線:主要戰場在漢中,正月,夏侯淵被黃忠斬殺;三月,曹操從長安出兵,爭奪漢中;五月,曹操放棄漢中;六月,上庸三郡被奪取;七月,劉備稱王。

東線:主要戰場在合肥,這個階段,孫權正在爭奪合肥。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恢謂兗州刺史斐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征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近,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三國誌·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南線:主要戰場就是襄樊,正月,曹仁平定宛城叛亂;七月,關羽北伐;八月,水淹七軍。

可以看到,曹軍三條戰線都在打仗,再加上去年曹彰在北線迎戰烏桓,戰火四起,形勢殊為不妙,不知曹操此時是否有一種焦頭爛額的感覺?

關羽水淹七軍後,許昌以南的盜賊,紛紛接受關羽的印信,給關羽造勢。這些人可以算作關家軍的編外人員,他們也許戰鬥力不咋樣,但能形成一呼百應的燎原之勢。也是因為這些人的大壯聲勢,關羽才「威震華夏」,而不僅僅是因為關羽打贏了一場戰鬥。

所以,此時的形勢是:多線作戰、且連續戰敗的曹操,面對取得大勝、氣勢如虹的關羽。

那麼,他們的兵力對比又如何呢?

曹仁被關羽困在城中,《三國誌》中明確記載,曹仁的守城部隊只有幾千人馬。

而曹操派過去的援軍,嚴格來講,應該有四路:於禁、徐晃、張遼、曹操本人。

於禁的七軍,是最精銳的野戰部隊,從關羽捉的俘虜數量看,總人數應該是三萬多。

徐晃的部隊都是新兵,戰力不足,後來曹操又給徐晃增兵:

遣將軍徐商、呂建等詣晃;太祖前後遣殷署、朱蓋等凡十二營詣晃。——《三國誌·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十二個營,是兩萬四千人,再加上徐晃本部及徐商、呂建兩軍,徐晃的兵力應該超過四萬。

曹操和張遼沒有參戰,曹操一度也想親臨前線,但被臣下勸阻住了,只是坐鎮摩陂以安軍心。張遼是因為東線的孫權不打了,才趕緊過來增援,沒有趕上戰鬥。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三國誌·魏書·張樂於張徐傳》

曹操和張遼加起來,怎麼說也得有兩萬人馬,所以曹軍前後應該投入了十萬兵力。

從武將陣容來看,曹魏五子良將,樂進已經病故,張郃鎮守西線,剩下的於禁、徐晃、張遼都投入了戰鬥,曹操基本上是全力以赴了。

而關羽的部隊,應該只有三萬左右,兵力上是相當劣勢。

這等兵力對比,正面戰場上曹操不應該擔心,那老曹在擔心什麼呢?

此時大本營許都是個什麼情況呢?

曹操本人離開許都已經很久了,他親征漢中,然後從漢中退往長安、洛陽,又從洛陽南下增援曹仁。

曹操不在許都,那許都城中,剩下的關鍵人物,自然就是漢獻帝劉協了——曹操打了一輩子的招牌。

樊城離許都不過300多公里,道路是一馬平川,如果是精兵晝夜兼程,四五天就能殺到許都城下。

有人會表示反對,樊城和許都中間還夾著軍事重鎮宛城呢!哪那麼容易過去?

春,正月,曹仁屠宛,斬侯音,復屯樊。——《資治通鑒》

年初的時候,曹仁剛剛在宛城屠城,這會兒的宛城,估計是個雞犬不留的空城……

那許都城中守備如何呢?

許都的守備應該不會太強,上一年,金禕、耿紀、韋晃等人發動變亂,在許都領軍的王必重傷至死,許都的軍力肯定被削弱。

另外,按前文所言,許都以南的盜賊、亂民紛紛響應關羽,關羽要是真殺到許都城下,估計搶出漢獻帝劉協不是難事。

這才是曹操最擔心的,劉備這會兒又打勝仗,又是稱王,聲望正高,要是再把漢獻帝劉協搶走,憑其政治影響力,那中原就別想安寧了。

曹操打算遷都的時候,於禁的部隊剛剛被淹,孫權的態度尚不明朗,故東線的守備部隊暫時不敢調動,徐晃的援軍也沒有組建齊全。如果曹仁撐不住,或者說關羽膽子更大一點,不管樊城,精兵直取許都,這個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基於上面這個情況,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曹操,評估風險後,恐怕也會做出遷都的決策,因為這樣做最保險,先把皇帝遷到北面更安全的地方,暫避一下關羽的兵鋒,然後再集中兵力,打退關羽。

如果孫權沒在背後搞事情,曹操這麼做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曹操從頭到尾都沒有害怕和關羽一決雌雄,怕的只是關羽出奇兵,給他來個釜底抽薪。

漢獻帝劉協這塊招牌,實在是太重要了。後來孫權背盟,曹操為了早點減輕壓力,把消息故意洩露給關羽,關羽一度猶豫不決,錯失全身而退的最好時機。作為大將,猶豫不決是大忌,關羽怎能犯如此低級錯誤?還不是因為誘惑太大,一旦他能再進一步,真的奪了許都,那可就是不世之功啊!

所以,對曹操而言,關羽的三萬部隊還不足以讓他膽寒,威震華夏之名也嚇不倒曹操,遷都絕非怯懦,只是一種穩妥的做法而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