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諸葛亮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眾所周知,在劉備去世以後,益州一些門閥世家趁機興風作浪,甚至還與南方蠻夷部落暗中勾結髮動叛亂。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丞相諸葛亮面對如此危急的情形,並沒有立馬出兵平叛,反而是等待兩年後才一舉蕩平南方叛亂。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說起來,諸葛亮之所以沒有出兵,主要是聽取了一個人的勸諫。此人名為王連。
說到王連,可能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在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也算不上突出。然而根據史料記載加以分析,其綜合才能在蜀漢政權當中也是不容小覷的。劉備早在起兵之時,就曾向王連伸出過橄欖枝,不過王連此時正在益州牧劉璋手下做事,所以便果斷拒絕了劉備的招攬。劉璋獻出西川後,王連這才跟隨故主前往投靠,進入劉備帳下效力。
此後,王連陸續出任什邡及廣都縣令,在縣令任上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正因如此,王連得到了劉備的高度重視,被其擢升為司鹽校尉,全面主管蜀漢鹽鐵行業。在古代,販鹽和冶鐵均由國家直營,而食鹽、鐵器又都是家家戶戶都需要的,所以鹽鐵行業就代表著一個政權的經濟命脈,王連的職責不可謂不重。當然,這項工作也是很難處理好的,比如王莽就是因為沒處理好鹽鐵售賣,從而招致了不少民憤。
不過王連卻將鹽鐵事務管理得井井有條,其本事之高強可見一斑。除了認真完成本職工作外,王連還熱衷於發掘人才,比如蜀漢後期尚書令呂乂、巴西太守劉干、大將軍司馬杜祺等人,都曾是王連的下屬,因能力突出而被王連提拔重用並向上級推薦的。由此可見,王連在蜀國中也是難得的能臣之一。那麼在爆發叛亂之時,他為何要勸阻諸葛亮前往平叛呢?站在他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也可以理解,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蜀漢此時國力空虛,不宜再大動干戈。蜀國在「夷陵之戰」中慘敗後,兵員、馬匹和糧草都損失慘重。王連之所以在這個時候阻止諸葛亮興兵,主要是希望蜀國能夠有充分的時間休養生息,以便恢復國力。此外,如果將兵力用於南下平叛的話,必定造成後方空虛,曹魏和孫吳方面和可能發動突然襲擊,甚至有亡國之虞。
第二,諸葛亮乃是一國丞相,對於蜀漢政權的存續干係重大。諸葛亮作為蜀國後期的頂樑柱,他的一舉一動關係著整個蜀國命脈。由於當時蜀漢政權將領稀少,一旦要平叛的話,丞相諸葛亮勢必又要親自領兵,當時他年歲已大,再加上戰爭形勢難以預料,一旦諸葛亮不幸殞命,那對蜀漢政權而言會造成致命打擊。
第三,蜀國此時人才凋零,急需培養一批新鮮血液。當時蜀漢政權先後經過了荊州、夷陵等地的大敗,損失了關羽、張飛、黃忠、馬良、傅彤、沙摩柯等將領,將領方面出現嚴重斷層。另一方面,諸葛亮喜歡事事親為。王連便因此阻止諸葛亮親自帶兵,轉而建議休養一段時期後再派一員大將前往,也是希望能借此機會讓一些年輕將領多積累點兒打仗的經驗。可惜的是,諸葛亮遍尋眾將,也沒發現哪位將領能擔此重任。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王連病逝。這時候蜀漢政權在經歷過兩年的休整以後,實力有所恢復,已經具備了對內迅速平叛的實力。於是丞相諸葛亮親自動身,率領數萬軍隊殺往越嶲郡,隨後又直搗益州郡,成功消滅孟獲及雍闓的軍隊,得到了整個南方的民心,讓南蠻部落從此成為蜀國安定的大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