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太守、刺史和州牧哪個官職大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三國網小編告訴你。
這個太守是秦漢時代對郡守的稱呼。
是郡縣制以後的產物,這個「郡」在秦代的是比縣小,漢代的時候才變得比縣大。
行政級別提高了,譬如在秦代以前,一個縣下轄四個郡,相當於我們今天的鄉一級。
秦代時,郡比縣大了,一躍成為我們今天的地級市級別了。
這時候的一個郡下轄管理數十個縣,每個郡管理的縣的數量都不一樣。
譬如我們常常聽說的「河內郡」,它一度下轄管理18個縣;由於漢代實施「郡國制」,就是郡縣制和分封制雙管齊下。
像曹操的老家就是「沛國譙縣」,這個
沛國就管理著21個縣,按照我們今天的劃分,其實也相當於是地級市。
既然郡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地級市,那麼郡守自然就是市長級別了。
這個郡守(太守)是一個郡的最高行政長官,經濟,生產,軍事都一把抓。
再來說說這個刺史。
這個刺史和御史是如出一轍的,御史大家都知道相當於紀委,專門給你找問題,然後彈劾你。
但是後來這個御史內部出現了腐敗,問題不好好找了,反而開始包庇那些有問題的官員。
於是擁有文韜武略的漢武帝一上台就來了一個改革,先是把天下的行政劃分改為十三個州,分別是:
冀州、青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益州、涼州、幽州、并州、交州、司州。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時候的州還不是行政區域,它的性質是監察區。
這叫「部刺史監察制度」,就是把天下都劃分十三州,在每個州都派出一名刺史專門去監察每個州下屬的郡太守們是否有違法亂紀的行為。
但這時候的州僅針對刺史而言,對於郡太守來說,州並不是他們的上級。
每個州也沒有所謂的州長,所以這時候的太守依然還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而刺史就是皇帝派來監察他們的,所以這個刺史又沒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沒有固定的巡查區域。
可能今年去巡查益州,明年就去巡查揚州。
這是早期刺史的流動性,主要也是為了防止刺史權力過大。
但是隨著漢朝進入晚期,這個州、郡、縣的形勢發生了變化。
先是從王莽開始,他先是把十三州改為了九州,剔除了其中的并州、交州、司州。
而刺史也改了名字,不叫刺史,叫州牧了。
由於王莽的統治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感,大家都起來反對他,要把這個穿越過去的傢伙打回未來。
王莽於是就放權給州牧,讓他們可以領兵作戰,去鎮壓當地的起義暴動。
為此王莽還加授州牧大將軍的官銜。
所以這時候的州牧就變成了位於太守之上的地方大員。
位面之子劉秀獲得勝利以後,又把這個州牧改成了刺史,因此到了東漢末期。
這個稱呼變得越來越亂,一會兒稱刺史,一會兒稱州牧。
當兩者的職能都是一樣,刺史不再簡單是監察官,而是地方行政長官了,只不過和州牧的稱呼不一樣。
譬如說陶謙稱徐州刺史,而劉備後來被曹操表為豫州牧。
當兩者都是一樣,前者是徐州的老大,後者也是豫州的老大。
黃巾之亂爆發後,州的行政屬性變成了位於郡之上的更高一級劃分,就相當於我們今天的省一級了。
朝廷為了鎮壓起義,就讓州牧統轄每個州下屬的郡縣,整合力量圍剿黃巾起義。
剿滅倒是剿滅了,但是州牧或刺史們卻成為了地方軍閥。
每一個州的下面都管轄好幾個郡,譬如豫州下轄兩縣四國,徐州下轄兩郡三國;
因此這時候的刺史和州牧就相當於是省長級別了。
因此我們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經常會看到這個刺史,那個太守,又或者是那個州牧。
但實際上這時候的州、郡、縣的秩序已經被打亂了,太守不一定聽你刺史的,基本上形成了一個相互割據獨立的情況。
譬如在《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裡,既有州牧,又有刺史,還有大量的太守。
換言之,市長不聽省長的話,省長也管不了市長,大家都鬧起了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