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袁紹明明實力更勝,他為何會輸?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官渡之戰袁紹明明實力更勝,他為何會輸?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這是《三國誌·卷十·魏書十·荀彧荀攸賈詡傳》中,荀彧對袁紹謀士參謀和武將的評價。荀令君是一位謙謙君子,也是後漢三國年間僅有的幾位漢室忠臣之一,按理說他評價原先的同僚和戰友,不應該如此刻薄,但是一切都被荀彧說中了:田豐下獄、許攸叛逃、顏良文丑先後被殺,袁紹在官渡之戰大敗虧輸,從此一蹶不振。

按照荀彧的說法,袁紹的兵力是遠超曹操的,但是袁紹手下優秀的謀士參謀和統兵大將都有致命弱點,所以曹操有機會以少敵眾,以弱勝強。這時候我們就不禁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兵力佔絕對優勢(《三國誌》記載的十比一可能有些誇張,但五比一總還是有的)卻在官渡之戰中慘敗,他是敗於曹操,還是敗於自家謀士參謀?田豐的疲敵之策不可取,實力佔優的袁紹,怎樣才能打贏官渡之戰?

荀彧曾經被袁紹奉為上賓,荀彧的親戚和同鄉一直在袁紹軍中效力,這在《三國誌》中均有記載:「袁紹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有史料記載是四哥,官渡之戰後消失)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

荀彧對袁紹陣營有深刻而全面的瞭解,所以才提出了「四勝論」,郭嘉在此基礎上借題發揮,注水之後形成了「十勝論」,曹操在荀彧郭嘉的鼓勵下迎戰袁紹,不但擴充了地盤,而且收編了大量降兵降將,這才成了後漢三國第一梟雄——有袁紹在,曹操還真當不了第一。

按照《三國誌》和《後漢書》的記載綜合分析,袁紹向曹操主動進攻,並不能說是戰略失誤,因為曹操雖然挾(奉)天子以令諸侯(不臣),但地盤不大、部隊不多,還在發展階段,晚打不如早打——有大漢天子劉協這塊金字招牌,曹操的發展潛力巨大,袁紹不能養虎遺患。

趁著自己有優勢,及早消滅曹操,不能說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至於田豐的「疲敵之策」,現在想來也完全不靠譜,難怪袁紹會拒絕。

田豐當時的建議,是不斷派出小股部隊騷擾曹操,弄得曹操顧此失彼。但是看當年的割據形勢圖,我們就會發現是袁紹的地盤大、曹操的地盤小,要說害怕小股部隊襲擾,袁紹會,曹操也會,而且袁紹面臨的麻煩更大。

還有一點田豐可能沒有認識到:當時曹操掌握著大漢天子劉協這張王牌,襲擾曹操就等於襲擾朝廷,一個軍閥這樣不斷地作死,一定會激起其他軍閥的「公憤」,到時候大家都到袁紹的地盤鬧事,最後偷笑的還是曹操。

在後漢亂世,沒有一個牌坊的軍閥是混不長久的,所以袁紹讓陳琳寫了那篇流傳千古的檄文,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向曹操光明正大地大舉進攻,不能說不是一步好棋。

有了「名正言順」的討曹借口,兵力和後勤補給又佔據絕對優勢,可以說袁紹這場仗想輸都難。但就是這一手好牌,卻被袁紹打得稀爛——木匠多了蓋歪房子,這一點在袁紹集團表現得淋漓盡致:袁紹的謀士參謀可以說沒有一隻好鳥,謀士參謀跟謀士參謀勾心鬥角,田豐成了失敗者;謀士參謀挖坑陷害自己的戰友,張郃高覽陣前叛逃。

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時候說注定袁紹失敗的三個徵兆,是劉備開溜、許攸叛逃、張郃反水。但是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袁紹失敗的苗頭,在出征前就已經出現,其主要表現就是田豐散佈的「此戰必敗論」。

熟讀三國史料的讀者諸君都知道,劉備伐吳的時候,諸葛亮並沒有表示反對(小說和電視劇裡反對了)——不管諸葛亮是否贊同伐吳,他都不能跟劉備唱反調,這是皇帝與丞相之間必須達成的默契,君臣不和,將帥不和,都是治軍理政的大忌。

田豐的「疲敵之策」不被採納,本來就憋了一肚子氣,所以他借題發揮唱衰袁紹,這才被關進了大牢——筆者一直認為田豐忠誠有餘智謀不足,啥話該說、啥話不該說、啥話該啥時候說,他都沒有把握好尺度。

士氣可鼓而不可洩,作為袁紹重要謀士參謀,在袁紹出兵討曹既成事實的情況下,就應該考慮怎麼打贏這一仗,而不是跳著腳哭喪,弄得出征的袁軍垂頭喪氣。

讀者諸君都知道,包括荀彧、郭嘉這樣的曹營一流謀士參謀,都曾經給袁紹打過工,但是袁紹集團的工作氛圍不好,他們才跳槽到了曹操那裡——至於是不是看不慣同僚之間的互相傾軋,史書中沒寫,筆者也不敢多加揣測。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留在袁紹軍中的謀士參謀,都是極端的自私自利,包括審配和逢紀收拾許攸,也不是出於公心,而像許攸那樣的貪瀆小人,袁紹不殺他,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袁紹有時候太過心慈手軟,像許攸那樣應該一刀兩斷的小人留在軍中,那就是一顆定時炸彈,結果是許攸叛逃到曹營,出賣了袁軍重要情報,導致烏巢糧草被燒,淳於瓊被曹操擒斬(淳於瓊並不是一個廢物,曾跟袁紹曹操並為西園八校尉)。

淳於瓊被曹操擒斬,實際是源於許攸的出賣,而張郃高覽的叛逃,則是因為郭圖的讒言構陷。《三國誌·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詳細記載了張郃不得已而降曹的全過程:曹操火燒烏巢,張郃建議在曹操的退路上截擊,郭圖則主張去端曹操的老巢,袁紹誰的面子都得給,於是派張郃去打曹操大營,卻派了一些輕騎去救烏巢,結果是派去的輕騎被曹操擊潰,張郃也沒有打下有重兵防守的曹軍大營。

本來打仗就是有輸有贏的事情,打不贏撤回來再打就是了,但是郭圖卻連張郃撤軍的路也堵死了:「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主公聽謀士參謀的話,這本沒有錯,但是袁紹的謀士參謀好像都是曹操派來的臥底:郭圖之流從來就不說好話,田豐有好話也不好好說,弄得袁紹一個頭兩個大。

筆者有一個觀點,讀者諸君可能不大認同:袁紹之敗,其實是敗於自己的謀士參謀。

說袁紹敗於自己的謀士參謀,當然不是替袁紹洗白,但是我們也有相關證據來驗證謀士參謀的重要性:曹操要是沒有荀彧,早就被呂布端了老窩,曹操之所以愛聽荀彧荀攸郭嘉的話,是因為這些人很會說話;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沒有哪塊地盤能守得住。

跟袁紹相比相對弱小的曹操、跟任何人相比都絕對弱小的劉備,成了三國三巨頭,而一開始極其強大的袁紹,則成了人家的墊腳石,這說明不但三個臭裨將抵不了一個諸葛亮,就是郭圖、審配、田豐、沮授、逢紀綁在一起,也抵不了一個諸葛亮。

袁紹在官渡慘敗後,他的謀士參謀有分成兩派,支持袁譚袁尚繼續內鬥,這倒有點千年以後凱申物流的風範。

官渡之戰對後漢三國的歷史走向,可以說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佔據絕對優勢的袁紹一敗塗地後一蹶不振,也助長了曹操的雄心或野心,如果這場仗袁紹打贏或打平,大漢天子劉協的日子是不是會好過一點、東漢會不會名存實亡,可就真不好說了。

不管怎麼說,袁紹是把官渡之戰打輸了,這時候就有問題要請教讀者諸君了:如果您有十萬大軍在手,面對只有一萬或兩萬的曹軍,會用怎樣的戰略戰術打贏這場戰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