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劉協被董卓挾持到長安之後,就一直想回到東漢王朝的都城洛陽,但西涼軍一直大戰於長安地區,所以漢獻帝劉協只好暫時停留在安邑,以至於最後讓曹操這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挾持到了許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一下曹操之所以能挾天子以令諸侯,與董昭這位謀士參謀有何關係?
董昭一開始是跟著袁紹的,但隨著漢獻帝劉協駐紮於安邑,董昭被袁紹手下的某些人讒言,導致董昭不得不逃離袁紹的地盤去投靠漢獻帝劉協,可惜還未到達安邑,就被河內郡的軍閥張揚給挽留了,董昭很不想一輩子留在張揚這個小軍閥的身邊,就在這個時候,他意識到曹操以後肯定會在亂世中崛起,於是他就想投靠過去。
但董昭知道他要是投靠過去,曹操未必會重視他,所以他要為曹操立下不世大功,納上自己的投名狀。他通過特使王必與曹操牽上了線,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他知道自己要先為曹操辦成兩件大事:一是讓張揚與曹操交好,還上書漢獻帝劉協為曹操說好話;二是擴大曹操在各大軍閥中的話語權,同時增進曹操與西涼軍閥之間的好感。
除此之外,董昭還在想著怎麼讓自己的老闆曹操更上一層樓,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劉協如果按照原計劃從安邑返回洛陽,那麼曹操必須在這期間將自己的勢力擴大至汝南郡與穎川郡,所以曹操便剿滅汝南郡與穎川郡的黃巾勢力,將大軍集結於穎川郡的許縣。之後,董昭開始了自己的合縱連橫,將楊奉、張楊、韓暹、董承逐一分化。
最後,董昭在曹操面前獻出了最關鍵的計謀,第一步先是用金銀等黃白財物不停地結交著楊奉,讓其放鬆警惕;第二部則是以洛陽糧食不足為由,讓楊奉勸說漢獻帝劉協去魯陽縣居住,等洛陽恢復之後再回來也不遲;第三步就是要等楊奉、韓暹等軍閥發現之後,在半路提前埋伏他們。走完這三步之後,漢獻帝劉協最終被曹操挾持到了許縣,而且還特意將許縣改為許昌,意為漢室昌隆。
至此,董昭在東漢末年這個亂世時期,通過自己的一番謀略,成功改變了自身只是一介白丁的命運。而曹操也為了表彰董昭讓漢獻帝劉協遷至許昌的大功勞,就任命他為河南尹,成為坐鎮一方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