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聽司馬懿的建議才得隴望蜀,為什麼還撤兵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因為不聽司馬懿的建議才得隴望蜀,為什麼還撤兵呢

劉備與孫權在益陽劍拔弩張,終因劉備做出重大讓步,雙方握手言和。

劉備立即返師,準備組織防禦作戰。當他率部急匆匆返回益州之後,驚奇地發現,曹操並沒有如他所想,乘勝繼續向蜀地挺進。而是「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

曹操的行為,不但令劉備感到難以理解,也令後世人平添了許多猜測。曹軍陷陽平,入南鄭,正是軍勢大振時候,曹操不但沒有乘勝擴大戰果,反而見好就收,留下夏侯淵據守漢中之後,自己卻引軍凱旋。

曹操數十年的戎馬倥傯,就是為了撥亂反正。重新統一華夏一直是曹操的人生理想,直到晚年,他仍然是壯心不已。在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時候卻選擇了適時收手,曹操這是怎麼了?

這時,時任丞相主簿的司馬懿主張乘勝長驅入蜀。建議道:

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

謀臣劉曄也認為:

今舉漢中,蜀人望風,破膽失守,推此而前,蜀可傳檄而定。劉備、人傑也,有度而遲,得蜀日淺,蜀人未恃也。今破漢中,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

對待敵人,就要像秋風掃落葉那樣的冷酷無情。在戰場上,一個合格的軍事家應該善於捕捉戰機。現在一切情形表明,曹操適合擴大戰果。作為一個縱橫江湖數十年戎馬一生的領軍者,曹操對此豈能不知?

後世更是對曹操的退軍,展開了辯論與探討。其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南朝宋人裴松之也認為曹操忽然不思進取,是喪失了一次大好機會。他感歎道:「魏武後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曄之計,以失席捲之會」。

見無人會登臨意,曹操感慨道:「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耶?」

曹操因何發此浩歎?

竊以為,曹操此時心境可以用「把欄杆拍遍,有恨無人省」之句或可說明一二:

赤壁之戰鎩羽北歸,曹操就意識到統一華夏的道路將是漫長而曲折的。在軍事受挫之後,他轉而將大部分精力轉移到了對大後方的經營與發展。

曹操在打出奉天子以討不臣的旗幟之後,在政治上、道義上佔據了輿論的至高點,師出有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發展到後來,曹操尊奉天子不但被政治異己力量口誅筆伐為「挾天子以令諸侯」,而且,真的有許多人是奔著漢獻帝劉協這而赤幟趕來投奔的。

采的百花釀蜜後,為誰辛苦為誰忙?

曹操悲哀地發現,自己忙亂一場,既被人攻擊為漢賊,而且親手為自己打造了一個龐大的反對集團。

面對這樣情形,曹操針鋒相對,充分運用漢獻帝劉協賦予自己的職權,施展「化功大法」,開始按部就班的化家為國。

他先是成為了朝臣領袖,繼而,建立自己的軍府。建安九年,曹操將自己冀州牧的州府設立在鄴城,確立了自己政權的駐地。此事,可以視為他對「奉天子」政策做出的修正。他開始擱置天子,與漢天子保持安全距離。此後,曹操改革官制,恢復九州舊制,擴大封地面積。建安十八年,曹操被策為魏公。

囿於儒家綱常倫理的束縛,即使是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時候,曹操仍然沒有走出代漢自立為帝的一步。親征漢中之時,曹操已經是年過花甲的老人,烈士暮年的他不願意公然代漢,他給自己最終的定位是——周文王。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