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一族慘遭滅門,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關羽一族慘遭滅門,背後究竟什麼原因?

感謝各位網友一直以來對《歷史百家匯》的關注。今天三國中文網小編說說「關聖帝君」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關羽敗走麥城被擒遇害,之後蜀國滅亡被龐會滅門,竟有後人躲過此禍,保留關氏香火的故事。

關羽(?-220年),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郡解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劉備任命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公元219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於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於禁。關羽乘船進攻龐德軍,龐德的軍隊大多投降關羽,龐德寡不敵眾,最後被關羽所擒,龐德的兄長龐柔在蜀漢漢中為官,關羽因此想要勸降龐德,但是龐德大罵不肯降,關羽於是將其斬首。

開疆施妙略,決水運良謀。功蓋三分國,英雄敵萬夫。孫權應喪膽,曹操欲遷都。華夏威風震,聲名絕代無。

公元263年8月,曹魏權臣司馬昭調集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伐蜀。10月,魏將鄧艾偷渡陰平,在綿竹大敗蜀軍,蜀將諸葛瞻、諸葛尚父子為蜀漢流盡最後一滴血。不久蜀主劉禪開城投降,歷時42年的蜀漢政權滅亡。蜀漢雖亡,但以劉禪為首的亡國君臣並受到刁難,他本人被封為安樂公,最終得以善終,但蜀漢大將關羽的後代卻遭受了龐德之子龐會的滅門之禍。根據王隱《蜀記》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真相確是如此嗎?記載此事的史官叫王隱,字處叔,陳郡陳縣(今河南淮陽)人。東晉大臣,史學家。王隱《蜀記》的真實性,這個常遭到後人質疑,南朝裴松之在作注時就經常引其所書然後辨析推翻。王隱所書尊曹貶劉的傾向太明顯,希望曹魏君臣的結果都比較好,而蜀漢君臣的結局都不好,以向天下人顯示曹魏晉朝受命與天,晉皇帝是上天所賜的合法皇帝。為此,甚至犧牲了史書的真實性,產生了一些虛假、編造、誇張的記載。陳壽離三國歷史最近,記史嚴謹,他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將這個事件記錄下來?如果有,這個事件的地位應該值得書寫一筆,而且這個事件又符合當權者尊曹貶劉的傾向,怎麼會沒有書上?龐會滅門若有,那麼最有可能遭到殺害的人應該是關彝(關羽之孫,關興之庶子),但《三國誌》在關羽傳末記載到了關彝,卻未書他遭到了殺害。裴松之為何不直接質疑龐會滅門的真實性,這要探究裴松之作出質疑的習慣。其一般會引其它更可信的記載來質疑;或者記載明顯在情理上不符。裴松之質疑習慣於有理有據,而不是模稜兩可。若找不到強有力的佐證,他寧願不去質疑,引而不評。不質疑並不代表裴松之就認同了其記載,裴松之多次辨析王隱所書《蜀記》,可見,裴松之本人也是很不認同王隱的記史習慣。關於龐會滅門的引而不評,應該是推翻找不到太有力的證據,亦留給後人去思量的空間。

在記載中有漏洞,公元263年伐蜀,鍾會被姜維阻於劍閣;鄧艾偷渡陰平。戰鬥非常精彩,諸多蜀魏後期將領紛紛登場亮相。若龐會真有隨軍,龐會是一位勇將,卻為何不見記載於參加任何一場大小戰鬥?而他滅門復仇一事則像是強加於史書的記載之中。在當時政策上有不符,鄧艾破蜀後,為穩定局勢,防止人心惶恐,造成動亂,借魏帝之名,赦免蜀漢君臣。龐會此時若去殺盡關羽後人,明顯是與鄧艾安撫政策不符,而可能造成動亂。他不會遭到阻止麼?不會遭到責罰麼?在人性情理上也有不符,龐會是龐德之子,在高貴鄉公傳的記載中也是一位忠勇之人,他會殺害手無寸鐵的受降之人麼?一個好漢應該不屑於作出這種事情。而且時隔44年之久,復仇之情真的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不能淡漠麼?還會如此極端麼?就算有復仇之情,大可以拉關羽後人在龐德廟上叩首賠罪,即可告慰先父,亦可成就美名,不至於手段如此決絕。

綜上所述,關於龐會滅門的記載是比較薄弱的,是可以被質疑的,此事有可能是為了迎合晉朝尊曹貶劉的立場捏造出來的,並且最先記載此事的王隱也非講求嚴謹真實的記史者。但是質疑,只能停留在一些有限的階段,拿不出強有力的證據直接推翻《蜀記》的記載。歷史中是否有龐會滅門,最後還是留給各讀史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若《蜀記》記載為編造,那麼王隱可謂是辱龐會之名,逢迎晉皇帝而對其有愧!

那麼,我們查閱歷史資料得知,關羽子女輩:

關羽長子關平(正史裡為親子,演義裡為義子),字定國,妻趙氏(趙雲之女),與其父一同被擒,最後被斬於臨沮。

關羽次子關興,字安國,蜀漢後期重要將領,在諸葛亮第六次北伐之前病逝。

關羽之女關氏(傳說名為關銀屏),嫁給蜀國名臣李恢之子李遺,最終也在建寧俞元(今雲南澄江)去世。

關羽三子關索,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虛構人物。

孫輩:

關興長子關統,襲爵漢壽亭侯,娶公主(劉禪之女)為妻,官至虎賁中郎將,死後無子。

關興次子關彝,其嫡兄弟關統去世後繼承漢壽亭侯爵位,公元264年,鍾會之亂未成功發動就宣告失敗,魏軍在成都燒殺搶掠,關彝與蜀漢的太子劉璿均死於亂軍之中。隨後龐會為了報當年殺父之仇,將關氏滅門。

關平之子關樾,公元213年出生於荊州,在他八歲那年,關羽敗走麥城,其父關平與其俱死於臨沮。母親趙氏帶著他隱藏了下來,改姓為「門」(繁體字「關」與「門」字形相近)。關樾在民間,故躲過此禍,也為關氏家族保留下來了香火。西晉統一天下之後,大赦,關樾復原姓為關。

後代:

關樾之子關琪。

關琪長子關鸞、次子關福住荊州當陽,三子關德住江陵龍灣,四子關質住潛江。

唐朝:

這支關氏族人遷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帶,後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縣),到唐朝德宗時,關羽後裔關播曾經作過宰相。關播(719年-797年),字務元,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唐朝宰相,漢壽亭侯關羽之後。玄宗天寶末進士,關播進士及第,歷任淮南節度從事、衛佐評事、右補闕、河南府兵曹、淮南節度判官、滁州刺史、都官員外郎、兵部員外郎、河中少尹、給事中、刑部侍郎、吏部侍郎、刑部尚書。建中三年(782年),關播被盧杞薦為宰相,授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貞元十三年(797年),關播病逝,時年79歲。追贈太子太保。

他死後六年,白居易曾經租了關府東亭作為棲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稱「故關相國」雲。

宋朝:

至於《水滸傳》在梁山好漢中排名第五,馬軍五虎將第一位,自稱是三國名將關羽後代的大刀關勝,應該只是杜撰人物,其原型可能為南宋名將大刀魏勝。魏勝是江蘇宿遷人,因軍事才能過人,曾經多次率兵參加抗擊金人作戰。公元1161年時候,完顏亮率領金軍浩浩湯湯的進入南宋領土。魏勝率領了三百多人的隊伍,憑借自身精湛的軍事才能,收復了海州。後來,魏勝屢次率兵參加抗擊金國戰爭,並立下顯赫戰功。所以,也有人說,施耐庵在寫作《水滸傳》時,將關勝和魏勝進行了綜合。所以,在《水滸傳》中,關勝被設定為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人,因為驍勇善戰,又有青龍偃月刀在手。後來,在《宋江三十六人讚》中也有「大刀關勝」的故事。此關勝可能就是小說中的原型,但並不是關羽後代。

關羽在蜀中的後代雖被殺盡,但荊州關樾一脈傳了下來!之後到了宋朝,或許是因為當局開始尊崇關羽,於是各地的關氏族裔都開始注重家譜,是以保留下來的家譜開始多了起來。清雍正十年(1732),朝廷確定由關樾一支後裔世襲五經博士。到今天,關氏的後裔遍佈全國,連海外都有不少,據報載,前幾年在山東的關羽祭典上一次統計表明,現在共有兩萬多關羽後裔生活在世界各地,也算得是一個龐大的家族了。關公之名震江山!華夏威名萬古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