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當初深受曹丕寵愛 甄宓後來為何鬥不過郭女王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甄宓當初深受曹丕寵愛 甄宓後來為何鬥不過郭女王

對甄宓和郭女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江東大小喬,河北甄宓俏」,可見甄宓的美貌在三國時期的出類拔萃。

甄宓不僅容姿傾國,出身也十分高貴,甄氏祖先孔光是孔子的十四世孫,而甄氏家族在漢朝時就擔任了太保後承、大司馬之職,封國公,到甄宓的父母也仍然皆位列封侯。

漢末時已經形成了十分重的門戶風氣,所以有著高貴出身的甄宓也自然要許配給門當戶對的人家。

當時最為顯赫的人家就要數汝南袁氏,其家主袁紹以及其弟袁術是當時最強的諸侯,袁術還一度有過稱帝的舉動。袁紹統一河北,甄宓被袁紹的次子袁熙聘娶為妻,但這對夫妻剛剛成親一兩年,就因為袁熙領幽州刺史一職分隔兩地;官渡戰後袁氏潰敗,袁熙在外被殺,而留在鄴城的甄氏就被曹丕所發現,驚艷於其美貌納入身邊。

甄宓曾經確實獨得寵愛,擅室數年,生下了未來的魏明帝曹叡和東鄉公主。

漢魏時對於改嫁的風氣比較開放,曹家更是不拘於此,曹操的妻子卞夫人是魏文帝曹丕、任城威王曹彰、陳思王曹植、蕭懷王曹熊的母親,即便她是個是六嫁的歌姬,所以當朝少有史官對甄氏的改嫁有指點非議。

但甄宓本人德行也頗為貴重,首先是孝順卞夫人,對卞夫人的安泰關懷備至,而且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卞夫人照料;其次她在後府中頗有賢德,常勸說曹丕多納賢德溫淑的女子入府,重視子嗣。

雖然有德如此,但甄宓並非無才。甄宓本出身名門,又自小早慧,博聞強識,悟性很好;而且她不認同女子就該埋首針線之中,而是要鑒古今以知得失,所以又被贊為閨中博士,有一篇樂府《塘上行》存世: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何苦,入亦復何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詩詞哀戚動人又不失其格,可為其人寫照。

雖然甄宓的種種舉動在如今的女性眼裡可能有些不可思議,但確實這符合所有男性描述中對女性理想形象的期待。所以甄宓歷來不論是在史書還是在詩文裡,大多是被同情被讚美的對象。

而郭女王走的和甄宓不是一個路子。

郭氏少清慧,父親因為驚奇於此道:『吾此女,女中王。』遂以『女王』為字。

但她父母早亡,而且出身也低。她在戰禍中流離飄泊,後寄身在銅鞮侯家。曹操為魏公時,郭女王選入東宮,被比她小三歲的曹丕所喜愛,此時曹丕與曹植的奪嫡之戰愈演愈烈,郭女王有謀士參謀之才,時時向曹丕獻納良策。

曹丕被立為太子,就有她在其中籌劃的緣故。與甄宓相比,郭女王顯然是個更為強勢和主動的人。甄宓立德都在後宮,郭女王卻能立功於前朝。

在217年左右,甄氏失寵,郭氏得寵。後來甄氏被棄於鄴城,郭氏代替甄氏成為曹丕的身邊人,221年甄氏就被賜死,而《資治通鑒》、《魏略》、《漢晉春秋》都認為這和郭女王進讒言誣陷甄宓心懷怨懟、詛咒曹丕有關。

從郭女王的種種表現流露出來的性格來看,主動除去這個形象不大卻始終存在的瘡疤是有可能的。畢竟甄氏是曹叡的生母,即便甄宓不再受寵,也可能憑借兒子翻身。

而甄宓死後郭女王也確實獲利了,她成為了曹叡的養母,也成功地在曹叡繼位後被尊為太后。

但有一個問題在於,甄氏被賜死時曹叡已經十七歲,如果真是郭氏讒言,曹叡還會讓郭氏當九年養尊處優的太后,並在死後對其族人加以追封嗎?

郭女王在為後的時候其實也頗有立德之功。她崇尚簡樸,不喜樂舞鋪張,侍奉卞太后也十分孝順,對妃妾也很寬厚。

但其出身若此,從曹丕封她為貴嬪,作為後宮之首的時候開始,臣子對她的質疑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乃至於後來的士大夫在揣測郭女王時總不免帶著偏見。

早在曹丕欲立郭氏為後時,就有人反覆上書說歷來賢君都對立後這件大事格外慎重,總是在世族豪門之家選擇知書達禮的淑女來統領六宮;如果陛下因寵而立她為皇后,使身份微賤的人驟然顯貴,那麼後世恐怕會出現上下失序,綱紀廢墜的局面。

臣子們一再呼籲皇恩盛寵不可高於門第尊卑,但曹家人偏偏是絕不聽這一套的,畢竟曹家本非高門,不全是世家的立場。曹丕本人也繼承了曹操不濫私情的性格,甚至顯得有些冷血:曹丕昔日獨寵十年的枕邊人在他賜死時被令用「發覆其面,糠塞其口」,十分淒慘,就為了讓她魂魄不得鳴冤,這種行為用今天的話來說卻是可以說是相當「渣」。

曹丕最後的行為如此絕情,之前也應該是有原因的。

他們感情最終淡薄如此,原因可能有下:

其一,甄氏正是眾臣口中的高門名媛,知書達禮,但對於曹丕而言她卻只是個美麗的花瓶,不夠有用也不夠有趣,年華老去之後恐怕難以逃避被厭棄的下場,郭女王則正好相反;

其二,則是史上頗為流傳的甄宓和曹植之間可能有的一段戀情。

甄宓是高門才女,集美貌、才學、德行於一身,對於曹植又算是求而不得的對象,如果這樣的戀情真的存在也不難理解。曹植從214年開始一直在鄴城,217年前可能去了洛陽,而甄宓一直留在鄴城,兩人因才華而多有交往的可能確是有的。

但無論他們的交往是什麼性質,鄴城時期陷於世子之爭的曹植都是曹丕的政敵。

曹丕這個人對感情拎得很清楚。即便曹植是感性之人,對長兄曹丕「翩翩我公子,機巧忽入神」一般讚歎,曹丕就是曹丕,政治上並不手軟。如果甄宓與曹植有所來往,曹丕的提防與厭棄則必定會對她下死手。

李商隱曾有詩「宓妃留枕魏王才」,依據便是《文選》裡有一段寫在《洛神賦》前,寫甄宓仙逝後托夢枕上,向曹植表明心跡的故事。而賦本身的主角洛神也是至美而至朦朧,主人公終究不敢也不得觸碰,兩人最終無緣而別。

「悼良會之永訣兮,哀一逝而異鄉」,如此多情的語句和構思實在很難讓人對其「借美人喻政治」的主旨不產生懷疑,只是到底也沒有證據,只能流為傳言。

生而受上天如此優待的甄宓卻毫無轉圜之力地輸給年少年窮困一時的郭女王。然而「彼何人斯?若此之艷也!」雖然可惜,但她也勝在了一些寵愛輸贏以外的地方。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