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諸葛亮和劉備,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諸葛亮和劉封之間有什麼過節嗎?諸葛亮為什麼會勸劉備殺死這個義子?劉備為什麼會同意這件事情?
劉備最開始的時候顛沛流離,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他的兩個女兒都是因為戰亂而下落不明,而劉備在而立之年還沒有兒子,畢竟劉備也是漢室宗親,雖然劉備那時候並沒有皇位需要繼承,但他好歹手底下也有一眾兵馬和一方地盤,因此這個年紀還沒有子嗣讓劉備很著急。
後來劉備在寄居荊州劉表之下時,曾收養寇氏之子寇封為嗣子,之後其改名為劉封,也就是劉備的義子。劉封當時英姿颯爽,勇武絕倫,性格勇猛剛毅,因此劉備一見之下十分喜愛,收其為嗣子就是想讓他將來承襲自己的位置。
但是後來劉封卻因為在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時沒有出兵支援關羽,以及自己後又被曹魏打敗,丟失了上庸城,劉封敗逃回成都後,諸葛亮就建議劉備將劉封賜死。難道劉備真的因為諸葛亮的建議就賜死劉封嗎?
劉備雖然很倚重諸葛亮,但他是何等人,他可是從無到有白手起家的亂世梟雄。歷史上的劉備可並不是事事都聽從和依賴諸葛亮,劉備性格堅毅,很有個人主見。因此即便劉備再倚重諸葛亮,也不會僅靠諸葛亮一席話他就將劉封賜死,諸葛亮沒有達到能左右劉備想法的地步,而劉封之死根本就是劉備自己決定,他本身就想賜死劉封,而諸葛亮恰好作為參謀在旁邊起到了義務提醒的作用。
而劉備之所以自己都要下決心賜死劉封,還在於古代的政治規律那就是子承父業。
劉備當初沒有兒子所以才收養了劉封,如果不是後來劉備有了親兒子劉禪,那劉封將是劉備百年之後的合法繼承人。只是很惋惜劉備在收養劉封之後不久就有了親兒子劉禪,而且此後還有了次子劉永和三子劉理,也就是後來劉備連續有了三個親生兒子,這樣一來劉封的義子身份是不是就很尷尬了。
不過劉備在入蜀之前,沒有稱帝之前,沒有自己的地盤和基業,頂多就算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小軍閥而已,這時候他的繼承人問題還無所謂,畢竟劉備那時候還是朝不保夕,說不上繼承人選的事。
但是後來隨著劉備入蜀,基業越來越大,劉封的身份也就越來越尷尬。如果劉封是一個能看清局勢,主動收斂,性情寬和,謙恭謹慎之人或許他還能留得一命,但他偏偏性格剛毅勇猛,而且還為劉備入蜀立下很大戰功,那就注定了他要以悲劇收場。
劉備入蜀從暇萌關反攻巴蜀劉璋時,命諸葛亮和劉封帶荊州士兵進入益州,在入蜀之後劉封作戰表現極為勇猛,為劉備入主益州立下了赫赫軍功。之後劉封又跟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
劉備曾派劉封去向曹操叫囂,劉封對陣曹軍表現的勇猛無匹,曹操曾對身邊人氣憤的說:「賣鞋的小子派他的假兒子來抵擋我,真以為我曹家無人,速調我那黃須兒(指的是曹操最為勇猛的兒子曹彰)來。」
結果曹操最勇猛的兒子曹彰還沒趕到,曹操就已經失去了爭奪漢中的機會撤退了,歷史上就沒能出現劉備最勇敢的兒子與曹操最勇敢的兒子大戰場面。
太祖在漢中,而劉備棲於山頭,使劉封下挑戰。太祖罵曰:「賣履捨兒,長使假子拒汝公乎!待呼我黃須來,令擊之。」乃召彰。彰晨夜進道,西到長安而太祖已還,從漢中而歸。
——《魏略》
從這些就能看出劉封為人勇敢剛毅,當初劉備收他為義子也是看重他身上這個品質,在劉備佔領漢中後,此時劉封也依靠軍功被封為副軍中郎將了。後來劉備自立為漢中王,而立下軍功,還作戰英勇的劉封沒有被選為劉備的繼承人漢中王世子,漢中王世子是劉備的親兒子劉禪。
這樣一來本來就被劉備當作繼承人收養的劉封身份就尷尬起來,之前劉備沒有基業繼承人並不是問題,這回劉備入蜀,還奪取了戰略要地漢中,那繼承人就成了一個大問題,自然而然子承父業,劉備和他的下屬諸葛亮等人還是希望由親兒子來繼承。
所以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自稱漢中王以後就立刻冊封劉禪為王世子,同時派巴蜀降將孟達率兵攻打上庸,隨即劉備又立刻派劉封去協助孟達共同攻打上庸。
上庸地偏兵弱,孟達一人足以攻克,為何劉備會調派劉封去,其一就是劉備並不信任降將孟達,派劉封去也是為了制衡他,其二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劉備這時候已經認識到了劉封身份地位有些尷尬,但劉備並不忍心對劉封做太決絕的事情,所以他為了避免劉封在成都身份尷尬,於是派他去攻打偏遠的上庸。
劉封攻克上庸之後立刻就被劉備晉封為副軍將軍加上庸太守,劉備這樣安排很明顯就說明他當時對劉封還沒有起殺心,劉備讓劉封鎮守上庸,是希望他遠離當時的權力核心成都,這樣避免他的身份尷尬,再者劉備也是有打算計劃將來上庸將會作為劉封的封地,這些都說明了劉備對劉封還沒起殺心。
但是緊接著關羽失荊州則徹底讓劉封陷入了困境之中。
還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以荊州兵力發動了襄樊之戰,最初關羽在圍困曹仁於襄陽時曾派人告知劉封,讓其調派上庸兵馬協助圍城,但是卻被劉封和孟達拒絕了。後來關羽敗亡之後,沒有支援關羽就成了劉備賜死劉封直接罪責。
關羽失荊州,被孫權部下大都督呂蒙擒殺,真的是劉封的鍋嗎?
其實這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渲染而已,小說中為了樹立劉備的重情義和寬仁的形象,故意把劉備賜死劉封變成了是替關羽報仇,這樣一來劉備賜死劉封就得到讀者支持了。
因此小說中偷換概念,把關羽向劉封請求支援時間從圍困曹仁於襄陽改成了關羽被困在麥城的危急時刻。《三國誌》載「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看看史書中的用詞就明白了,關羽是希望劉封和孟達帶兵前來助威,以壯大聲勢,並不是窮途末路向他們求援。
而且劉封和孟達當時沒有出兵支援關羽也是正確的選擇,因為劉封和孟達剛剛攻佔上庸不久,其部屬並非劉備這頭的精銳勁旅,加之兵員數量並不多,且上庸剛剛被劉封和孟達所佔人心不穩,劉封如果貿然出兵,上庸兵力不足,很可能就又復歸於曹操之手,況且以劉封在上庸的那點兵力即使真去幫助關羽,也左右不了荊州局勢,所以劉封和孟達當時沒有出兵也是正確選擇。
因此雖然劉封沒有出兵支援關羽,算是間接導致關羽後期兵員不足,以至於老巢荊州被呂蒙所偷襲,劉封有一定的責任,但並不是主要責任,也不是見死不救的責任。關羽敗亡的主要原因還在於他自身的問題,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忠告,與東吳孫權處理好外交關係,在和東吳外交上關羽一直是以傲慢自大的態度對待,導致他和東吳的外交關係破裂,東吳都督呂蒙早就看破了關羽的弱點,因此在呂蒙示弱的戰術下,關羽率荊州士兵傾巢而出,導致了後方荊州兵力不足,最終被呂蒙斷了後路抄了老巢。
因此來說關羽敗亡不足以成為劉備一定要賜死劉封的理由,劉封在上庸的這支偏師對當時荊州的戰局起不到大的影響,這點劉備和諸葛亮其實都是心知肚明,但是他們最終還是執意以這條罪名賜死了劉封。
主要就是在於劉封的存在威脅到了劉禪的地位,看一看劉備是在什麼時候賜死,劉備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賜死劉封,這一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逼迫漢獻帝劉協退位,並建立了魏國。
當時民間多傳言漢獻帝劉協已被曹丕弒殺,劉備還曾為漢獻帝劉協發喪,而這時劉備已經有了要開國稱帝的打算了,他為漢獻帝劉協發喪,就是為了日後能名正言順以漢室宗親身份稱帝,那麼劉備有準備稱帝的打算,那太子必須是劉禪,而凡是對劉禪的太子之位有威脅的人必須要除掉,很不幸劉封就是這樣要被除掉的人。
劉封這個人雖然英勇剛毅,但是這個人不具備政治頭腦,他看待局勢和待人接物上都有很大問題。最主要的問題就體現在他對待孟達身上。
劉封仰仗自己是劉備義子的身份以及立下的赫赫軍功,他是十分的狂傲且目中無人。在上庸時期,他根本不把地位僅次於他的孟達放在眼裡,他經常欺凌孟達,還搶走了孟達的樂隊,因此二人之間積怨很深。
後來關羽敗亡,孟達為人非常機敏睿智,他擔心受到劉備追責,同時也是被劉封欺壓的忍受不了了,於是孟達給劉備寫了一封請辭表,然後孟達率領四千親兵投降了曹丕。
孟達帶走的四千親兵幾乎是當時上庸三分之一的兵力,這對劉封的軍力是一大損失,而這一切完全是因為他性格所致。
之後孟達又協同曹魏著名將領徐晃來反攻上庸,孟達曾經就當時的局勢特意給劉封寫了一封勸降信,勸劉封放棄抵抗投降曹魏,但是劉封依舊忠於劉備,怒斬信使。不過孟達在勸降信中給劉封分析他當時所處的局勢確實非常準確,只是劉封看不清局勢而已,他若投降曹魏,也不會落得被賜死下場。
孟達這個人看待局勢和問題很透徹,後來他能獲得曹丕重用,並被曹丕稱讚為是具有出將入相才能的人,就能看出孟達的能力。孟達給劉封的勸降信主要就是兩點,第一就是劉禪被確立為劉備繼成人之後,劉封在政治上已經出於非常尷尬和不利的地步了;第二就是劉封即將有殺身之禍,不如識時務者為俊傑,趁早給自己找出路,這一點主要就是參考第一點,孟達原話就是「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知禍之將至而留之,非智也」。
孟達其實已經在勸降信中告訴了劉封,他如果不投降曹魏,那麼他將來回到成都肯定會被劉備以追究關羽敗亡的責任而引來殺身之禍,孟達已經給劉封做了預告,但劉封還是沒有背叛劉備,他選擇和徐晃、孟達決戰。
最終劉封戰敗,上庸三郡失守,從新落入曹魏之手,劉封單槍匹馬逃回成都,然後諸葛亮就以劉封「性格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為理由勸說劉備賜死劉封。
劉封臨死前感歎:「恨不用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據史書記載,劉備聽說了劉封臨死的感歎,為之涕零。
劉封之死其實誰也不能怨,只能怨他自己沒有看清局勢,諸葛亮為人謹慎,考慮事情非常周密,他顧慮到劉封性格勇猛剛毅,也確實很有道理,劉封畢竟與劉備有名義上的父子關係,如果劉備去世後,劉封不服從劉禪,劉封有戰功,有軍權和崇高的地位,屆時真要反對劉禪的話,恐怕諸葛亮都難以壓制他。
正是因為諸葛亮覺得萬一將來劉備死後,劉封真的不服劉禪,而自己也沒有百分百把握能壓制住劉封,那麼不如及早將劉封這個潛在威脅剷除,所以他勸告劉備以「封之侵陵達,又不救羽」為理由,斬草除根,否則就會」慶父不死,魯難未已」。
孟達在勸降信中也給劉封講的很明白「勢利所加,改親為仇,況非親乎!」但是劉封並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他看不透這其中的局勢關鍵,也許他看透了,可他始終堅信義父劉備不會卸磨殺驢,所以他選擇了回到成都,而回到成都迎接他的卻是死亡。
劉封如果瞭解收斂自己,低調一些,不那麼突出表現自己的能力,把自己表現的平庸一些,也許大家都不會關注到這個多餘的存在,但是偏偏劉封表現的很搶眼,軍事能力突出,善於打仗,作戰勇猛,還軍功赫赫,他等於是把自己送到了被猜忌的地步。
諸葛亮只是起到了一個參謀應該盡的責任,他提醒了劉備應該把劉封這個多餘的存在盡快清除,為將來劉備稱帝給劉禪順利執政剷平道路。
即使沒有諸葛亮的提醒,以劉備的人生經歷,他親眼目睹了袁紹和劉表的後人為了爭位最終導致諾大的基業分崩離析,如果劉備自己去世,那以劉封的性格和劉禪肯定會上演一出少主幼弱,臣兄蠻橫,停屍不顧,束甲相爭的局面。
所以這些事讓劉備想一想就會害怕,袁紹和劉表的經典案例就在他眼前啊,他都經歷過這些,因此即便沒有諸葛亮的提醒,劉備也必須把劉封這個多餘的存在盡快除掉,而關羽敗亡和欺辱孟達以致丟失上庸三郡就是最好的借口。
劉封的死與1300多年後日本戰國時期的關白(即宰相)豐臣秀次很相似,日本太閣豐臣秀吉一直無子,於是他過繼了外甥三好信吉為養子,並將其改名為豐臣秀次,將其作為繼承人撫養。
豐臣秀次都已經繼承了關白之位,但是後來豐臣秀吉老來得子,得到了豐臣秀賴,因此秀吉就想反悔,廢除秀次的關白之位。後來最終秀次被秀吉想盡辦法誣陷廢除了關白之位,被逼迫自盡。
其實這就是封建時代的政治規律,劉封就是不懂這條規律,他不瞭解自己已經成為了劉備親兒子劉禪繼位道路上的絆腳石必須被除掉,所以他最終悲劇的自盡了。
不過也許劉封早就明白了這其中的形勢,但他始終沒有背叛劉備,也許他還是認為劉備會對他講父子之情,因此他才會在臨死前感歎沒聽孟達的話。
寫在最後
所以並不是諸葛亮勸了劉備之後,他才決心賜死劉封,劉備是為了確保親兒子劉禪將來登基剷除潛在威脅,即使沒有諸葛亮,劉備也會賜死劉封。
雖然史書記載劉備為劉封之死痛哭流涕,但這不代表著劉備內心不想除掉劉封,他是為自己不得已作出的殘忍選擇而落淚,為劉封最後的不明智而又讓他欣慰的沒有背叛他的選擇而落淚。
劉封始終沒有背叛劉備,但他卻死了,死在了政治規律之下。
用《三國誌》作者陳壽的話說,劉封就是「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