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七萬對兩千,實力懸殊三十多倍,這似乎是場毫無懸念的戰鬥,但最後諸葛瞻打輸了,輸得一敗塗地,諸葛亮的老臉被兒子一朝丟盡。
然而,歷史果真如此嗎?鄧艾真的只有兩千殘兵?諸葛瞻真有七萬雄兵嗎?
恐非如此!先來看戰爭的經過:
司馬昭派出三路十八萬大軍攻打蜀國,一路由鄧艾領兵三萬,一路由諸葛緒領兵三萬,一路由鍾會領兵十萬。顯然,鍾會是進攻的主力,鄧艾和諸葛緒則是側翼配合。
戰爭初期,魏軍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然而,劉禪這邊迅速反應,不僅派人到東吳求援,還派出了廖化、張翼等馳援姜維。
姜維採取了收縮防線,據險而守的策略,機智地繞過了魏軍的合圍,一路向南撤退,途中恰好遇到了北上的廖化、張翼援軍,於是與援軍合兵一處,退守劍閣。
劍閣乃蜀國最重要的關口,地形險峻,易守難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而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
魏軍發動了多次瘋狂地進攻,但蜀軍據險死守,拚命抵抗,魏軍久攻不下,死傷不少,加之山路崎嶇,糧草運不上來,一時之間,士氣低落到了谷底,鍾會一籌莫展。
這時,鍾會醞釀著退兵回朝,於是找來鄧艾、諸葛緒商議!聽罷,鄧艾忙勸:「不可,不可,此乃滅蜀最佳時機,豈可輕言退兵,我有一條妙計,忘採納!」
這條妙計便是「偷渡陰平」之計。
鄧艾妙計精髓在於:鄧艾帶兵偷渡陰平,繞小道攻擊劍閣的大後方涪城,姜維必定分兵去救,如此,劍閣便兵力大減,鍾會趁機猛攻劍閣;倘若姜維不分兵去救,鄧艾攻下涪城之後,便可直接進逼成都。
真乃一條妙計,也是一條險招。鍾會想了又想,為今之計,也只有如此了!
鄧艾想與諸葛緒聯合,雙方一齊偷渡陰平,取江油,但諸葛緒素來對鄧艾不滿,拒絕了鄧艾的請求。
這樣以來,鄧艾只得孤軍偷渡陰平了,陰平到江油,高山險阻,層巒疊嶂,人跡罕至,無路可走,也因此,蜀軍大意了,竟然未派出一兵一卒在此防守。
那麼,鄧艾偷渡陰平到底有多少人馬呢?
《三國演義》說鄧艾只有兩千人馬,其實這是錯誤的,鄧艾自己有三萬大軍,後來,鍾會又分出五千精兵給他,所以此時鄧艾有三萬五千多人。
然而,由陰平至江油,有三百多里的無人之地,遇山開山,遇水架橋,遇到艱險之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困難超乎想像,所以鄧艾大軍必定有自然減員,但減員數量不會很大,頂多兩千多人。
所以,鄧艾到了江油之後,至少有三萬三千多人,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從天而降,嚇得不戰而降,這樣魏軍又擴充了兵力,江油重要關口,守關兵力至少五千人,這樣以來,鄧艾兵力擴充到了三萬八千人。
鄧艾佔領江油之後,稍微休整,又一路南下,這時候,劉禪得到消息,驚慌失措,趕忙派出諸葛瞻北上抵禦。
後來,雙方在綿竹展開了血戰。
那麼,諸葛瞻到底有多少人馬呢?
晉書記載: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
蜀國總共兵力不過九萬人,主要兵力據守劍閣了,在成都及附近關口的不過五萬多人,還被劉禪分出一部分支援劍閣,所以能留給諸葛瞻的頂多三萬人。
論兵力,鄧艾三萬八千人,諸葛瞻三萬不到;論經驗,鄧艾能征慣戰,經驗豐富,而諸葛瞻紙上談兵,實戰經驗不足,所以這場戰役,誰勝誰負一目瞭然。
不過,諸葛瞻不愧是諸葛亮好兒子,他拚死力戰,身先士卒,最後雙拳難敵四手,全軍覆沒,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皆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