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知道東漢隱士司馬徽為何沒有出山嗎,接下來三國網小編為您解讀
今天又要給大家介紹一位複姓司馬的人士,不過可別想當然了,他和司馬家族並無關係。他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自己卻隱世避居,他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
司馬徽,字德操,穎川陽翟人,早年苦讀書史,滿腹經綸,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他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鑒別人才的能力,受到世人的敬重,卻婉拒了一個又一個請他出山的請求。
公元198年,司馬徽避難荊州襄陽。因其聲名遠揚,不少有志之士都前來拜訪,意圖請他出山,這之中就有劉表。
有人對劉表說:「司馬德操是奇士,但沒有遇上知己。」後來,劉表親自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知道劉表心胸狹隘,一定會謀害善者,所以有意隱藏自己,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劉表果然上當,回來之後向他人說起:「人們所說的都是虛妄不實的話,這人只是一個小書生而已,他的見識和普通人一樣。」
司馬徽雖然自己不出山,卻向劉備舉薦了自己的弟子們,讓他們去輔佐劉備在亂世中站穩腳跟。「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一名傳千古的佳句,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諸葛亮和龐統確實沒有辜負師父的期望,為劉備建立蜀漢鞠躬盡瘁。由此可見司馬徽眼見之高。
除開這些與亂世紛爭相關的故事之後,司馬徽還有許多為人所稱道的軼事。
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叫「好好先生」, 這個詞出自明代作家馮夢龍的《古今譚概》,但大家知不知道這個詞的來源就是水鏡先生司馬徽呢?
這個小故事叫做「司馬稱好」。
司馬徽從不說別人的短處,與人說話時,從來不問別人的好惡,都說好話。鄉中曾有人向他問好,他回答說:「好」。有一次,有人告訴司馬徽自己兒子的死訊,司馬徽便回答說:「很好」。司馬徽的妻子知道後便責備他:「人們認為您有高尚的道德,所以告訴您。您為什麼忽然聽說他人的兒子死了,而對他人說好呢!」司馬徽回答說:「您的話也很好。」
從「司馬稱好」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司馬徽為人處世的原則。他隱世不出的原因到此想必大家都已經明瞭了。
雖有滿腹才學,卻只想安貧樂道,甘願陷居陽翟故里,並無濟世之志。可能在外人看來其才華始終未得施展,一生湮沒不彰。但其實這恰恰是司馬徽本人所追求的。
而且他雖然未曾親自參與到亂世紛爭中去,卻憑幾句話點出乾坤,定格歷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臥仔認為,水鏡先生司馬徽才是真正的隱士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