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三國長阪坡在哪裡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揭秘三國長阪坡在哪裡

全國名為長阪坡的地方共有308處,成都市三處,重慶市兩處,荊門市一百六十八處,宜昌市一百三十二處,德陽市兩處,貴陽市。那麼三國長阪坡在哪裡?三國長阪坡,是趙雲救阿斗、張飛橫矛怒目喝退曹兵的地方。這個地方史書明載在當陽,《三國誌》先主傳和張飛…全國名為長阪坡的地方共有308處,成都市三處,重慶市兩處,荊門市一百六十八處,宜昌市一百三十二處,德陽市兩處,貴陽市。那麼三國長阪坡在哪裡?

三國長阪坡,是趙雲救阿斗、張飛橫矛怒目喝退曹兵的地方。這個地方史書明載在當陽,《三國誌》先主傳和張飛傳、趙雲傳對此都有記述,公元208年的長阪大戰發生在「當陽之長阪」。當時劉備隊伍被曹操率領的五千精騎追上,由於跟隨的百姓太多一觸即潰。劉備拋妻棄子落荒而逃,得虧趙雲出生入死救了阿斗,保護了阿斗母親甘夫人,有幸「皆免於難」;張飛受命率領20騎拒後,「據水斷橋,目真目橫矛」,高喊「身是張翼德也,可來共決死」曹軍一時被嚇住,「皆無敢近者」,劉備於是得以脫身。《三國演義》據此寫出「趙子龍單騎救主」、「張翼德大鬧長阪橋」這兩回精彩文字,使趙雲、張飛的英雄行為更顯生動傳神,三國長阪的知名度也隨之大大上升,成了一處著名的三國爭戰故地。如今當陽市玉陽鎮西端,立有一塊大石碑,上書「長阪同阪雄風」四字,煞是壯觀,據說就是當初趙子龍單騎救主處和張翼德喝退曹軍橫矛處。

現在我們就要來考證一下當初的「當陽長阪」是否就是現今的當陽長阪﹖長阪古戰場遺址到底在哪裡﹖是否在現今的玉陽山西﹖我們從歷史和地理的角度分析,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其一,漢末三國當陽不是現今當陽。將長阪大戰看成發生在現今當陽市玉陽鎮西端,是不符合史實的,這主要是由當陽縣建制沿革的變遷所造成,所以我們首先要查一查漢末三國的當陽在哪裡。

歷史上,當陽在西漢初還沒有設縣,是江陵縣的一部分。那時的江陵,是劉邦後代封藩稱王的地方。西漢景帝中元年間前149—144年,為削弱封藩勢力從江陵縣劃出北部地盤另設一縣,這個新縣位於荊山之南,取山南為陽之義,因命名為當陽。其縣治在今荊門市南郊掇刀石雙泉遺址,時稱東城。荊門在那時還未設縣,其地南屬江陵北屬編縣。荊門到唐代貞元時才正式設縣。西漢時這個當陽縣,到東漢初被光武帝劉秀撤掉時為建武13年,公元37年,併入到編縣編縣原為今荊門北部與南漳南部。東漢末年,漢獻帝劉協建安13年公元208年復置當陽縣,縣治改到今掇刀石西南五公里處,即現今的袁集陰界城。西漢和東漢末的當陽縣治,都在現今的荊門市南郊,距現今玉陽山下的當陽城有120多華里。到唐代初的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復置北周和隋廢止的當陽縣,縣治始移到玉陽山下。元人胡三省所注《資治通監》,在「當陽長阪」下面註釋道:「當陽長阪,在今荊門軍當陽縣東南百二十里。」這跟史書和《當陽縣志》所載漢末三國當陽的地望是吻合的。

既然漢末、三國的當陽城不在玉陽山下,長阪大戰自然不會發生在現今的當陽城西。

其二,長阪大戰戰場應在荊門至荊州的古驛道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車同軌」,修築了自秦都咸陽通向全國的驛道,今荊門至荊州之間也修有一條驛道,俗稱荊襄古驛道。這條驛道由中原經襄陽至荊州江陵,過江再通向湘粵。這是古代連結中原與南粵很重要的一條交通線路。

公元208年曹操南取荊州時,劉備得知劉琮派人至新野向曹操投降,急忙自樊城經襄陽向江陵方向撤走,必定是沿荊襄古道南行,加之一路上跟隨的百姓很多,不會捨大道而走湖區、山地。繆鋮主編的《三國誌選注》註釋「長阪」這個地名時,引用武大已故教授胡國瑞《長阪地址訂誤》一文載1961年6月23日《光明日報》),謂長阪「在今湖北省當陽縣境東北綠林山區西部的天柱山」。我們認為是不可能的。綠林山在今漳河水庫之南當陽與荊門交界處,位於今漳河一干渠與二干渠之間,海拔985米,雖不算高山,但畢竟是山地,且有湖區相阻,劉備向江陵南撤,不可能向西繞到山區走。

其三,劉備南撤的線路距漢水不應太遠。劉備在長阪慘敗後「斜趨漢津」,跟先期派出的關羽船隊會合,才得以脫身由漢水去夏口今漢口。長阪之戰與「斜趨漢津」是聯繫在一地的。從便於「斜趨漢津」看,長阪之戰亦應在荊襄古道上。因為荊襄古道離漢水不是很遠,向東數十里便可到漢水邊,「漢津」之意也就是漢水之濱。《讀史方輿紀要》解釋「漢津」,謂「荊門縣東90里漢水過境處。」如果長阪之戰發生在今荊門、當陽交界處的綠林山區,劉備「斜趨漢津」就很困難。顯然,長阪之戰更不會越過沮漳河發生在今當陽市西郊,如果長阪古戰場移到距漢水兩百多華里的玉陽山下,那劉備很可能被曹操捉住了。其四,關羽北攻襄樊及回救荊州線路與劉備南撤線路應是一致的。公元219年,關羽北攻襄樊時的線路以及荊州被東吳襲取關羽撤兵回救的線路,也是經由當時的當陽。當時的當陽縣治所在地現今的荊門掇刀石,傳為關羽練兵掇刀之處。《三國誌》吳主傳等載,荊州被呂蒙襲取後,「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這說明漢末當陽在麥城沮漳河下游西岸,河溶鎮南之東,而不在麥城以西現今當陽市所在地,也說明關羽出兵與回兵的線路同劉備南撤的線路是一致的。這條線路,也是三國時期魏、吳爭荊州的線路。西晉荊州刺史羊祜由襄陽進攻陸抗據守的江陵,也是走的這條線路。漢末當陽的建制延續到南北朝,那時的當陽是由襄陽到荊州南郡江陵必經之地,猶如以後的荊門一樣。

其五,長阪古戰場應在三國當陽東南不遠處。公元208年秋,劉備經由襄陽向江陵撤走時,史稱「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三國誌·;蜀志·;先主傳》。這說明劉備撤到當陽時曹操尚未追上,而當時東吳以祭奠劉表為名派往荊州察看動向的使者魯肅,也正是由江陵趕到當陽跟劉備見面的。劉備經當陽再向南進發,到了長阪,才被曹操所率五千精騎追上。可見長阪在當時的當陽縣縣治之南,離當陽縣治不遠處。

在荊襄古驛道南段,有條縱貫南北的百里長崗,北起響鈴,南經掇刀石、團林鋪、五里鋪、十里鋪,至於紀山,這段長崗叫做長阪崗。長阪古戰場就在這條崗上,位於當陽縣治東南不遠處,今荊門市團林鋪至十里鋪一帶。南朝盛弘之《荊州記》載:「當陽縣東有櫟林長阪。」這個長滿櫟樹的長阪,應是比較確切的長阪之戰的地址。有人認為,如今已經淤塞的楊樹港河上,當為張飛橫矛斷橋處,亦是趙雲大戰長阪坡之地。

現今當陽市玉陽鎮西南三公里許的小山崗命名為長阪坡,是明代萬曆年間的事,也就是《三國誌演義》聞世之後才有的。這裡建有長阪公園、「子龍閣」,還有三國包、望兒坡、太子橋、娘娘井等三國風物傳說,儘管都是後人點綴的,但歷史上長阪畢竟與當陽相連,且三國風物勝跡也不都是有史可據的實地實物,所以當陽市的「長阪雄風」仍不失為一處展示三國著名將領張飛、趙雲英雄風貌的三國風物勝地,只是我們在觀光覽勝時不能光信傳說,還應增加一點歷史知識才好。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