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余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這次準備跟大家介紹一位三國歷史上比較冷門的人物,雖然《三國誌》中對他的描述不多,但他卻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忠義之士,這個人就是應余。應余是南陽人,官職南陽郡功曹。東漢末年,天下被各個諸侯割據,當時宛城守將侯音發動叛亂,準備投靠蜀漢。期間應余捨身戶主,幫太守擋了七箭,最後戰死於這場叛亂中。等曹操得知應余的義行事跡後也是頻頻歎息。應余究竟是個怎樣的人,想瞭解的朋友就來看看吧。
餘刃西屠橫海鯤,應余詩讖是遊魂。忠貞之士歷來為人稱道,人們在援引例子的時候就經常提到他們,以鼓舞後人們以他們為榜樣。本篇就來聊聊應余,字子正。
應余是荊州南陽人,他和汝南人應劭不是同宗。漢末時期南陽郡人才輩出,可以在各個陣營中看到南陽人的身影,比如許攸、何進、黃忠、文聘等人都是出身於南陽郡。在漢末三國時期一共有4人的表字是「子正」,應余就是其中之一,還有沈友、陳端、唐固三人表字與他相同,也是很巧了。
不過應余的出場時間比較晚,應余天資過人,而且為人仁義,他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還在擔任南陽郡功曹,這是很多名族子弟初入仕途擔任的官職,當然也有可能是某些人仕途的終點。「功曹」有時候在史書中被稱為「右曹」,也就是郡右職,屬於郡中較為重要的職務。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南陽郡山賊在宛城守將侯音的煽動下叛亂,他們試圖劫持當時的南陽太守東裡袞gǔn,應余護著東裡袞趁亂逃離南陽,但是侯音敏銳地察覺到了他們的蹤跡,隨即派出騎兵追擊。應余和東裡袞在距離城池十里處就被騎兵追上了,射向他們的箭矢極多。
不過應余極其英勇,他用身軀擋住了射向東裡袞的箭矢,足足中了七箭後,開始勸身後的追兵「侯音這人很狡詐,等他的大軍一到,一定會清理附近的賊寇,你們本來沒有作惡的心思,為什麼要聽他的指揮呢?我用身軀擋箭遭受重創,如果我的死能換來府君的安全,那就死無遺憾了。」
「侯音狂狡,造為凶逆,大軍尋至,誅夷在近。謂卿曹本是善人,素無噁心,當思反善,何為受其指揮?我以身代君,以被重創,若身死君全,隕沒無恨。」——《三國誌·高貴鄉公紀》註解
應余說這些話也是出於無奈,他拖著重傷之軀應該已經無力反抗了,他仰天痛哭,血淚俱下,賊人們被他的忠義所感動,最終放過了東裡袞。賊寇們雖然離去了,但也沒救應余,所以應余還是命喪當場。而且東裡袞還是被侯音抓了回去,靠著新任南陽郡功曹宗子卿的計策才救回了東裡袞。
曹仁平定侯音叛亂後,特地祭奠了應余,並且上書向曹操說明情況。曹操聽聞應余的事跡後感慨不已,下令修繕應余的府邸,並且賜給他家人一千斛谷。甘露三年(258年),一直到曹髦時期依然記著應余的事跡,他下令讓司徒征辟應余的孫子應倫,以此來嘉獎應余當年的功績。
順便,東裡袞還是把這幫賊寇都抓回來了,依東裡袞的意見是要把他們都處死,但新任南陽太守田豫決定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此後南陽郡內賊寇絕跡,還了一郡清平。
「豫悉見諸系囚,慰喻,開其自新之路,一時破械遣之。諸囚皆叩頭,願自效,即相告語,群賊一朝解散,郡內清靜」——《三國誌·田豫傳》
忠貞之士,壯烈可嘉。